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宏观层面变革同时发生的是人们观念与心态的转变。虽然中国女性就业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数值却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家务劳动之中,性别角色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交织的新特点。那么,当代中国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现状是怎样的?性别角色在现实和观念上的体现是否存在一致性?此外,在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性别角色观念的因素有哪些?背后的运作逻辑是怎样的?笔者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性别角色变迁的历史,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刻板性别角色时期、建国三十年间性别模糊化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性别观念转型时期的详细情形,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了铺垫。然后,笔者通过对比CGSS2006年和2010年的数据,得出了性别角色在观念和现实具有矛盾性的结论。这种矛盾性的实质是自由与压抑并存的现代人困境的体现,这样的结论是有意义的。同时,分析了性别角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个人态度变迁所导致的。最后,以社会化理论作为基础,笔者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分析了不同年代、性别的人群性别角色观念形成的模式差异。对于1960年之前出生的男性来说,年龄越大的男性性别观念更趋向传统,男性党员的性别观念更趋向现代。对于1960年之前出生的女性来说,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性别观念更趋向现代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越高的女性的性别观念更趋向于现代化。女性党员比女性非党员更倾向于两性平权。然而,孩子数量越多会导致女性性别观念趋向于传统和保守。家庭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对1960年之后出生的男性性别观念的形塑作用都很显著。父亲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男性、母亲处于就业状态的男性的性别观念更趋向于现代性。而父亲从事行政管理类职务的男性较之父亲从事其他职务的男性,性别观念更趋向于传统。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男性的性别观念趋向于现代,男性党员比男性非党员性别观念更趋向于现代。对于1960年之后出生的女性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别观念却趋向于现代。与从事非行政管理类工作的女性相比,没有工作及从事行管类工作的女性行管观念更趋向传统。虽然社会性别平等已成为主流意识,但是不平等的事实仍然存在。从现实层面来看,女性的就业率、教育程度、收入比例和政治精英所占的比例均低于男性,男性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动摇。从观念层面来看,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有相当的比例的人群仍然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支持者,同时男性性别角色观念的现代性程度低于女性。从文中数据可以看出,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和观念上的性别不平等都是存在的,但是与观念上的性别不平等相比,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文化总是先于现实而行,又受到现实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