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人才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发展,只有积极地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综合素养,教育事业对于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存在重大影响,是振兴中华的有效途径。教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教师资源,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第一人,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师资的均衡流动来发挥人民教师文化载体与传播功能,改善或加强教师群体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充分开发和发挥文化力量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强大作用。 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师资流动深刻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国家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上已经逐步完善,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在不断拉近,但师资差距却反之逐渐拉大,呈现出失衡状态,师资流动呈现单向性,农村薄弱校的教师流向城市校、城市一般校的教师流向城市优质校,然而优质校的教师却不愿外流,导致处于资源匮乏、环境艰苦、发展机会较少等状况下的农村薄弱校教师外流严重,师资流动出现失衡状态,形成了教育发展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笔者选取北京市C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案分析,深入剖析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失衡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根据北京市C区调查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存在单向性和年轻化趋势,教师的流动方向普遍为农村校流向城市校、一般校流向优质校;在流动教师中青年师资流动更为频繁。针对现状,笔者从内外因两方面对影响师资流动的因素进行总结,包括外在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内在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情感因素、个人发展因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失衡采取的解决措施,配合我国教育背景,促进师资均衡流动的有效措施应将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一方面在外因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师资流动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在内因方面通过自主激励促使教师自愿流动,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希望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流动失衡问题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