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改居”建设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村改居”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空间、集聚城市发展要素,城镇化率逐年升高。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偏重于土地城镇化,人口被动市民化问题突出,即使是“村改居”社区的居民也呈现出被动市民化问题,市民身份认同度低。同时,“村改居”社区治理成效偏低,未发挥促进居民城市融入、增强市民身份认同的平台作用。上述问题加剧社会不稳定风险,严重阻碍城市融合发展。2016年,国家明确要求,在“村改居”进程中,政府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以加快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施策施力、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助力人口市民化。因此,如何推进“村改居”社区的人口市民化,推进城市均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成为我国当下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城市治理理论、身份认同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对“村改居”社区市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结合青岛市“村改居”社区建设现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过渡性和复杂性是“村改居”社区的重要特征,导致市民身份认同危机,这对城市治理提出新挑战。因此,本文认为政府需要转变城市治理理念,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和谐包容的社区文化,搭建居民融合平台,引导社区治理机制良性运转;加强居民教育,引导其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其再就业技能,激发其融入城市热情,最终达到增强市民身份认同,提高城市治理成效的目标。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人口市民化问题,“村改居”社区市民身份认同则是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内容,这事关城市治理成效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社区和居民要通力合作,发挥所长,努力探寻增强“村改居”社区市民身份认同的可行之策,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人的城市化,实现“村改居”居民城市融入,提高城市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