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大大改写了银行部门几十年来低破产率甚至零破产率的历史,使长期存在于银行部门的委托代理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即银行和企业一样也会面临倒闭和破产,从而使委托人(家庭)的存款遭受损失。而家庭存款的损失会造成社会恐慌,降低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度,进而放大性地缩减信贷资金规模,引起经济的大幅波动。但是在传统宏观金融理论研究中,往往把金融部门与市场之间的无摩擦作为前提假设(如MM理论),进而把金融部门理想化处理并忽略金融摩擦的客观存在性。实际上,银行部门与家庭之间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金融摩擦,而金融摩擦放大了银行的信贷冲击力度。银行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受到冲击后,将不同程度通过消费、投资、劳动力等要素渠道影响总产出,从而最终导致经济波动。目前,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银行处于中坚地位,信贷更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一旦由于金融摩擦产生银行信任危机甚至银行倒闭现象,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存在金融摩擦前提下,分析银行部门信贷总量及其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在总结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最终产品生产企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五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将金融摩擦设置在商业银行部门,以此分析在受到负向信贷冲击时,银行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波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论文主要采用了均衡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归纳演绎法和一般的规范分析方法。在统计描述分析部分,综合运用HP滤波、横向相关系数等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模型构建中,运用了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分别考虑存在和不存在金融摩擦两种情况,受负向信贷冲击影响,银行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变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对策建议部分,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带有一定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包含导论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统计分析、理论模型构建和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五部分。导论和文献综述为第一部分,导论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文献综述部分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述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即第三章。主要归纳和总结了金融中介理论、银行信贷传导理论和理论模型分析方法的相关基础理论,理清了金融摩擦下银行信贷传导机制,该部分为后面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统计分析,即第四章。主要对银行信贷的变化进行了事实描述和统计描述,并对银行信贷总量和长短期贷款与gdp、消费、投资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描述。本部分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四个假设:(1)在存在负向信贷冲击下,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在存在金融摩擦和没有金融摩擦时的影响程度不同;(2)相对于没有金融摩擦的信贷冲击,存在金融摩擦的信贷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一些;(3)信贷总量变化和信贷结构波动对经济总量的影响程度,前者强于后者;(4)消费、投资、信贷受到冲击时的波动幅度要大于总产出受到冲击时的波动幅度。第四部分为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说检验,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按照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运用的逻辑顺序,构建了家庭、最终品生产企业、中间生产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五部门的dsge模型,在设置金融摩擦存在的情况下,依次用脉冲响应图检验了第四章的理论假设,将模拟结果与第四章的统计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第六章在第五章的dsge模型基础上把贷款总量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析了在存在金融摩擦的情况下,信贷冲击对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产生影响,进而探讨了短期贷款、长期贷款的变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第四章的统计结果做了比较分析。第五部分为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部分,概括总结了文章的主要结论,依据第四章的统计描述结论以及第五章和第六章模拟结果,同时结合我国金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与gdp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短期内,银行信贷总量的变动与gdp的变动在当期和滞后1—3期有较大正向相关性;当期短期贷款与短期内gdp变动的相关系数出现了正向的增大趋势,而中长期贷款与短期内gdp变动的相关系数出现了逐渐减小趋势,说明了当期短期贷款对短期内的gdp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当期的中长期贷款对短期内的gdp的促进作用较小。二、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在当期,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小于信贷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但大于短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同时,短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仅为0.004。当期短期贷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小,信贷总量和中长期贷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大。三、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与cpi存在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在当期,短期贷款与cpi的相关系数为0.164,表明短期贷款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中长期贷款和信贷总量与cp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8、-0.377,表明中长期贷款和信贷总量的增加在当期能够抑制通货膨胀。当期短期贷款对短期内的物价水平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当期的中长期贷款对短期内的物价水平有抑制作用。四、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与居民消费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在当期,短期信贷对短期内的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当期的中长期贷款对短期内的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小。五、首先,比较金融摩擦从0到0.35时,受负向信贷冲击的影响,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变动及产出、消费、资本的变动均有扩大趋势,即在危机时期,金融摩擦会放大经济的负向冲击作用,放大经济的下滑深度和期限。其次,受负向信贷冲击的影响,信贷总量迅速下降,企业产出也相应地出现下降趋势,企业产出下降,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趋于下降,则紧缩了家庭消费。最后,受负向信贷冲击的影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下降趋势,相应地,企业产出出现下降趋势。与中长期贷款比较,当期短期贷款对产出和消费有较强的影响,短期贷款的波动幅度要大于中长期贷款的波动幅度,中长期贷款趋于稳态水平的期数要滞后于短期贷款。在总结和分析论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健全商业银行和存款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商业银行和存款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稳定银行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平滑经济波动,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可以进一步减弱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干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间接指导。二、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国家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完善会计核算标准和方法,增强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同时建立全面与世界接轨的银行信息披露目录。三、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步伐。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信用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维护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企一册、一人一账本的征信记录体系。非金融类企业也要主动参与全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四、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投资情况、信息披露情况等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在家庭存款人和企业借款人之间直接建立一个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建议国家构建“央行+金融监管委员会”和“央行+行为监管局”的模式完善监管体制,实时推广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五、危机时期搭配刺激政策。中央银行搭配刺激政策时需要注重我国经济的内生协调性、步调一致性、效果协同性,从而发挥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搭配效应,进而渡过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六、加大结构性贷款调控力度。监管当局要加大对商业银行长短期贷款利率的引导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即时监控、适时引导长、短期贷款利率的调整范围。政府应加大银行对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投资额度的监管。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为:一、收集了大量数据,详细分析了1989—2014年的信贷总量、信贷结构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二、在DSGE模型中引入带有金融摩擦的银行部门,从而把微观基础和宏观理论分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银行与家庭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金融摩擦视角出发,运用DSGE模型,形成较新的研究视角。三、使用DSGE模型模拟了在受负向信贷冲击的影响下,信贷总量、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变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