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债务,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还本付息方式筹借资金的债务凭证。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缓解财政压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地区经济增长;过度负债、隐性举债、违规担保不仅容易引发宏观层面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而且会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逐渐下降和税收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款压力剧增。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违约性等宏观层面研究,缺乏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考虑,从税收征管角度,探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微观企业避税的作用机理,既对地方政府合理发债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微观企业纳税实践提供参考。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对辖区内企业避税活动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发行债务越多,其面临的财政缺口和还款压力越大,更容易形成政府的“掠夺之手”,对辖区内企业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避税容忍度降低,因此会导致辖区内企业的避税活动减少。基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9——2018年的样本证实,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大,其辖区内企业的避税程度越低。深入分析表明,地方债压力对企业避税活动的影响源于其强化了税收征管力度,严格防控企业避税活动。在异质性分析中,鉴于企业性质和目标的不同,地方债对信贷资源的“挤出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避税的影响更多发生在非国有企业;相比社会责任支出较少的企业,地方债压力对社会责任贡献较多企业的避税活动影响更显著;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背景下,法制环境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避税活动的干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首次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并从税收征管的宏观视角,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加深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其次,拓展地方债的微观影响范围,整理地方债数据发现,其规模已从2007年不足50000亿元增至2019年的213072亿元,发行数额超越国债,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冲击,揭示企业避税程度严重下降的外部动因。最后,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优化负债率、合理控制发债规模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为规范税收征管和完善法制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