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广大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这对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青少年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其中高中阶段又是培育青少年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伴随着新课标把公共参与作为高中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一部分的文件发布,积极探索并提升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研究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公共参与素养是作为未来的现代积极合格公民的中学生为适应其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经历着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拔穗期。在此阶段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不仅有益于促进他们个体政治社会化,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使之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未来时代新人,而且也有助于彰显一定的学科育人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现状分析,高中生对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怀有很高的热情和意愿,也初步具备一定的公共参与理论知识,对公共参与具有较好的价值认同。然而高中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受一些教育主体的认识、教育方式方法、素养评价以及外部参与渠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公共参与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特征和整体外显公共参与行为的践行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基于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及其培育困境的分析,本文希冀从宏观培育指导和微观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课程等方面来为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作些对策性思考。具体来说,宏观措施主要从加强法律制度、资金政策支持和弘扬社会公共说理型文化两个层面展开策略探讨;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从教师自身素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等角度,来突出高中生公共精神培育;此外,活动实践课程方面则从进一步丰富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载体形式以及协调网络创新公共参与新平台等层面来探讨。总而言之,各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来提升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