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形象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界对《山海经》的研究取得了很丰硕的理论成果,本论文正是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从动物、国民、神人形象角度入手进一步推进《山海经》的研究。在细读《山海经》文本的基础上,论文呈现了中国文化初期对动物、国民、神人形象的描述方式并试图揭示描述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论文从总体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山海经》动物形象的研究,包括论文的第一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对《山海经》国民形象进行研究,即论文的第六章;第三部分是《山海经》神人形象的研究,为论文的第七章;第四部分则是概述《山海经》对中国各文化体系的影响。
   第一章的是对《山海经》动物的分类原则和叙述模式做出说明。按照《山海经》自身的分类原则,本文对动物形象的研究依据鸟、兽、鳞三大分类展开。而《山海经》的动物叙述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动物所在方位(方向和具体位置)、动物的命名、动物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颜色和形状)、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功能(包括动物的功用和征兆);因此本文对动物的形象分析主要围绕着动物的外在形象(形象项)、动物的声音(声音项)和动物的功能(功能项)三个方面展开。
   第二章是关于《山海经》中鸟的形象研究。对鸟类的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先对《山海经》中出现的鸟进行统计列表,以呈现鸟形象的概貌;第二个层面对鸟的声音和功能进行分析。通过对鸟的声音分析,得出鸟声中多“其名自叫”这一现象;通过对鸟的瑞、凶功能分析,认识到了初民心中强烈的实用情感诉求。第三个层面展开对鸟的形象项的分析。通过对鸟的颜色的分析,得出鸟的颜色为赤、黄、青(苍)、白、黑(玄)五色,并以赤色为多。而通过对鸟的具体形状的分析,得出鸟的形状主要归为鸡雉鹑状、鸱鹗雕状、乌鹊燕状三大类;而这三大鸟状恰恰是原始凤鸟的来源,联系到凤为五彩而尤多赤色这一颜色特征,可以得出鸟类的典型形象即为原始凤鸟的结论。
   第三章为《山海经》中兽的形象研究。对兽类的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先对《山海经》中出现的兽进行统计列表,以呈现兽之形象的概貌;第二个层面对兽的声音和功能进行分析。通过对兽的声音分析,得出兽多“其音如婴儿”与“其音如狗吠”这一现象;通过对兽的瑞、凶功能分析,认识到初民心中强烈的畏兽情绪。第三个层面展开对兽的形象项的分析。通过对兽的颜色的分析,得出兽的颜色主要是白、赤、玄,并以白为多。通过对兽的具体形状的分析,得出兽类的基本形象是生肖动物的结论。
   第四章是对《山海经》中鳞的形象研究。对鳞类的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先对《山海经》中出现的鳞进行统计列表,以呈现鳞之形象的概貌;第二个层面对鳞的声音和功能进行分析。通过对鳞的声音分析,得出鳞“其音如鸟兽”这一现象;通过对鳞的瑞、凶功能分析,认识到初民心中强烈的祛病消灾情绪。第三个层面展开对鳞的形象项的分析。通过对鳞的颜色的分析,得出鳞的颜色以赤为多。通过对鳞的具体形状的分析,得出鱼、蛇、龟状为鳞的主要形象,并推测出鳞类的典型形象即早期玄武的结论。
   第五章是对前面四章的总结。这章从总体上对动物形象中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一是关于动物形象的总结,包括动物的分类、动物身体的组合规律和动物功用或征兆三大块,以显现出《山海经》动物形象的整体面貌;二是对典型性动物进行小结,并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龙凤体系、四灵体系和十二生肖文化中的动物在《山海经》产生的时代已经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是对《山海经》中的国民形象进行研究,为论文的第六章。对国民形象的研究围绕国(民)之名、国之方位或地理、国民形象三大方面展开,并以国民形象(形象项)为主要分析对象。国民形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国民形状(包括身体形状,服装乃至佩饰)、国民肤色、国民生活习性、国民持有或驱使的神奇动物、国民姓氏和国民谱系。本章对国民的形象研究从二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通过对《山海经》中出现的国民进行统计列表,以呈现国民形象的概貌;第二个层面则是对国民形象的各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首先是对外在的国民形象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出如下四点结论:国民形状最突出的是人体方面的特征;肤色方面突出的往往描述的是东方和南方的氏族部落;从国民的生活习性或特征中可以找到初民对理想生存和生活的主要想象;国民所驱使的动物则突出其多为帝王或神人族裔。其次是关于国民的谱系和姓氏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此几个结论:第一,《山海经》中的谱系主要是黄帝——颛顼——舜以及黄帝——鲧——禹两大谱系;第二,《山海经》中拥有姓氏的国民往往是帝裔(主要指黄帝);第三,《山海经》中使四鸟的国民往往是帝裔(主要指黄帝)。最后是对国民典型形象的分析。《山海经》国民主要分为常态、畸形、神性三类典型形象,这三类形象体现了形象学的观点:有黄帝血脉的国民以及隐藏的叙述者自身具有的是常态或优化形象,而那些没有谱系、畸形化的国民多半是在部落战争中不得不臣服或者根本没有臣服的人;而理想国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初民对当时所处现实的批判意识和对乌托邦国度的向往。
   第三大部分是关于《山海经》中神人形象的研究,为论文的第七章。对神人形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神人所处方位、活动范围、神人之名和神人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并以神人形象(形象项)为主。神人形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神人形状、神人所持物、神人的声音、神人的习性、神人的职能以及对山神的祭祀。本章对神人形象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对神人职能的分析。根据神人的职能,本文将《山海经》中的神人主要分为山神、水神、旱神、时间神、方神和创世神以及英雄人物等多种样态,其中以前三种神人为主;而且这些各有所司的神人又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从中可以看出《山海经》已经具备了中国神谱雏形。第二个层面则具体展开神人的外部形象分析:通过对神人形状的分析,来总结神人形象的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对神人所持物的分析,探讨《山海经》中的人兽关系。
   最后一部分则是概述《山海经》对中国各文化体系的作用,主要是指《山海经》形象文化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四灵和龙凤形象对朝廷权力体系的影响;二是典型动物形象对生肖民俗文化体系的影响;三是神山神人、奇花异草和珍奇异兽等文化观念对宗教体系特别是本土宗教的影响;四是《山海经》本身的分类方法和其对动物功用描述对类书体系的影响;五是神话叙事和想象思维对文学体系的影响。
   总体而言,《山海经》以其独特怪异的神话叙事方式呈现出了中国文化早期对动物、国民、神人的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方式既有上古人类历史的写照,也有初民对不可知世界形象的想象。这些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在传统中国这样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情感联系为纽带的国度,“报”如同构成网络的光缆,深入生活和制度的各个方面,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世界中由来已久、作用广泛、影响深远,可谓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古人高度意识到其存在,通过语言文字、哲学阐释、文学描绘、宗教信仰等多种形式将其呈现为思想文化的一个核心;其中包涵的伦理意识已经成为风俗习惯,并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凝固下来。  “报
学位
有明一代,学术界影响深远且重要的一派即是阳明心学。明中期王阳明提出良知学,在朱子学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领域成为朱子学之外另一大学术思潮。阳明心学在阳明去世后,得到阳明后学的极力倡导和推崇,阳明学空前繁盛。明末阳明学进入第三期,周汝登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阳明学在思想界盛行的同时,佛教在明末也受影响而复兴。整个思想界呈现出融摄儒佛的潮流。阳明后学中不少学者近禅而被学界称为狂禅,遭到批判。但是简单以狂禅
学位
明末清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转折时期。颜李学派是这一转折时期诞生的理论学派,该学派的创立者颜元及其弟子李塨、王源、程廷祚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清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反理学思想的先锋代表。本文以这一学派的伦理思想为研究主体,从学术史的视域,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容,揭示其学术兴衰的缘由及其理论价
学位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思想史甚至东亚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下层武士家庭,经历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富有变革性的时代.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建立可以和日本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日本的国民意识。从他早期积极倡导一心向学到晚期积极鼓吹日本的大国地位,这个主题是一直没有改变的。作为一个和日本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文化非常类似的国家,令人奇怪的是,中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于福泽谕吉这么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的研究
学位
退溪李滉,朝鲜的朱子理学家,被尊为“海东朱子”、“朝鲜之朱子”。退溪之学直承于朱子,理学之味纯正,但并非只是依样,退溪因当时学理之要求、自身学问之取向,对朱子之学做了有益之推进。如果沿朱子理学内部之发展线索探究,就清晰可见退溪站在重要的逻辑一环上,此哲学样式是朱子的,更是退溪的。所以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退溪之学,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学体系之全部逻辑发展之可能、多元发展之可能、接受挑战之可能。  
学位
异化观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倍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异化观与劳动异化理论及共产主义思想是内在统一的,并存在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莫泽斯·赫斯(Moses Hess,1812-1875)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史上重要的渊源人物,他对马克思异化观的经济学转向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都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说实现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和推进哲学话语向政治经济学话语的内在置换,是马克思创
学位
本文的目的在于针对默照禅展开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探讨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思想内涵和禅修特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与看话禅的关系,以及默照禅的流传与发展概况。宋代曹洞宗僧人宏智正觉提倡和完善了默照禅思想体系,对于后世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默照禅作为宋代曹洞宗的典型代表,是在宋代奉行宽松的佛教政策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总结禅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禅法思想。当
学位
企业公平竞争是当今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所谓企业公平竞争,其实是建立在公平对待基础上的竞争,即通过制度上的公平对待保障物美价廉者胜出。公平对待是在正义价值观指导下、并以正义价值观为基础得以实现的。根据正义价值观的一般要求,公平对待可以表达为“给企业以其所应得”,它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什么是企业其所应得”和“怎样给企业以其所应得”。从应得正义价值观来看,竞争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未经充分
学位
中宣部科学处(1951-1966年)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央机构中设立的对自然科学进行意识形态治理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当时各个方面几乎都留下了中宣部科学处影响的印记。本研究将科学处放在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大环境下,以其历史作为线索,围绕“自然科学的意识形态治理”这一研究主题,对科学处行动进行刻画和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央集权体制下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展现国家、政党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同
学位
中国历史历经朝代更替,在新旧更替之时,总会有大量的被称为“遗民”的群体出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具有的思想状态,每每成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仅局限于志节、抗争或恢复旧朝这样的内容,其中包含着在激烈的历史漩涡中寻求生命价值的思想。在艺术史研究中,遗民问题也受到重视,中国艺术的一些黄金时期常常处于朝代更替之时,而遗民艺术家所显示出的巨大创造力,如元代的钱选、王冕和清初的石涛、八大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