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成年人胃肠动力异常症状与胃肠电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成年人80例临床观察发现,年龄大于50岁组返酸、嗳气症状的出现率较18~35岁组显著增多。腹胀的出现率也随年龄增高而倾向增多。年龄大于50岁组受检者大便软条的出现率较18~35岁组显著减少,而大便稀烂则显著增多。年龄大于50岁组受检者大便1次/日的出现率较18~35岁组倾向减少,而大便次数少于1次/日或多于1次/日的出现率则倾向增多。结合大便性状与次数的分析还发现,年龄大于50岁组受检者正常大便软条1次/日的出现率较18~35岁组显著减少,而大便稀烂多于1次/日的出现率则显著增多。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胃肠电频谱研究及统计分析。发现空腹胃电主频率与年龄增高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以直线回归方程计算的年龄相关胃电主频率变化趋向显示,老年人的空腹胃电频率代表值(如80岁时2.38次/min)较年轻人(如20岁时2.90次/min)明显降低。以胃电活动量与其年龄作直线回归方程,并计算年龄相关胃电活动量变化代表值。发现空腹安静状态胃电活动量亦随增龄而倾向下降:80岁老人的空腹胃电活动量代表值(4单位)降低为20岁年轻人(8单位)的一半。该结果可解释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率增多的部分机制。 结肠电频谱研究及相关直线回归处理发现,随年龄增大,餐后升、降及乙状结肠的低频段肠电频率倾向增高,餐后升、降结肠高频段肠电频率,餐后升、降、乙状结肠收缩性复合肌电的频率都倾向降低,即结肠电活动的频率范围缩窄。该结果可解释中老年人大便异常出现率增多的部分机制。 不同年龄成年人瞩历动力易常症状与回肠电临床研究 普通老年人的胃肠电生理与运动功能退变,以及某些老年病等都可导致或加重胃肠功能紊乱,井在临床上表现为消化不良及大便异常。因此,应重视中老年胃肠功能保健,以及其他疾病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 观察分析还发现,随年龄增高,受检者属脾胃实证的比率倾向减少,如肝胃不和证、肝肠气滞证;而属脾胃虚证的比率则倾向增多,如脾胃气虚证、气虚便秘证等,其中3edo岁组、大于叩岁组受检者脾虚便搪证的出现率较lffe35岁组增高显著或十分显著。虚实错杂证型,则视其虚实偏重,随年龄增高,其出现串倾向减少(如肝郁脾虚证)或增多(如肝脾不调证)。表明脾胃虚损是人生衰老过程脏腑虚衰的重要阶段。并提示调理脾胃是中老年保健抗衰老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