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体形为圆筒状,头腹部稍平,尾侧扁。口唇结构复杂,口吸盘大且形成马蹄形褶皱,因喜刮食附着在石面上的周丛生物得名“石头鱼”,是一种对流水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的小型鲤科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及长江等水系。近年来,由于梯级电站的开发导致部分生境遭到破坏,再加上过度捕捞等原因,云南盘鮈野生资源状况令人担忧。挑选生长状况较好的成熟雌雄亲鱼进行催产,受精卵在流水环境中孵化,挑选刚孵化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鮈仔鱼作为实验材料。本文从形态学、组织学的角度了解云南盘鮈早期发育情况并探究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在水温(20±0.5)℃的饲养条件下,云南盘鮈初孵仔鱼体质量(0.012±0.001)g,全长(7.16±0.03)mm。卵黄囊呈长梨形,长(4.04±0.02)mm,高(1.35±0.02)mm,消化道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仔鱼喜聚集在水下层。仔鱼出膜后9 d开始摄食,消化道完全连通但尚无盘曲,肝1叶,鱼苗无明显集群现象,开始上下蹿游。出膜后28 d卵黄囊耗尽,肠道盘曲2回,肝2叶,至此,卵黄囊期仔鱼(即早期仔鱼)结束。混合营养期长达19 d,推测较长的混合营养期有利于仔鱼与外界建立营养关系,降低早期发育阶段的死亡率。出膜后45 d鳞片出现,晚期仔鱼共历时17 d;另外,根据云南盘鮈自身特点将稚鱼期稍作调整,以口吸盘发育完整作为稚鱼期结束的标志。出膜后165d,肠道盘曲10回,口吸盘后游离缘缺刻消失,呈光滑的圆弧,此时的口吸盘发育完整,稚鱼期共历时120 d。(2)口吸盘的发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口吸盘形成前期、口吸盘形成期和口吸盘完善期。其中,在口吸盘形成前期,云南盘鮈口吸盘原基尚未形成,口经历了从亚下位到端位、再到亚下位的过程,口角须、吻须出现;在口吸盘形成期,口吸盘各组分原基出现,形成完整的口吸盘雏形。此时,侧突、肉突、下唇瓣与吸盘主体愈合但仍有缺刻,吸盘后缘呈三叶状;在口吸盘完善期,愈合处缺刻消失,口吸盘发育完整,除马蹄形隆起两侧和中央肉质垫前缘具有无乳突分布区外,口吸盘其他区域均布满大小不一的乳突,味蕾主要分布于吻皮、须、唇突、中央肉质垫、口角处。(3)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鮈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鮈的养殖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