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otan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联合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进行观察,探索性地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优势更明显,可将其作为防治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有效、长期的干预治疗方法。方法:本试验开始时间自2019年8月始,自2021年2月终止。病例全部来自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共收治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且自愿遵循医嘱、签署知情同意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8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按1:1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对照组)44人,盐酸左西替利嗪、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联合穴位埋线组(治疗组)44人。对照组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诺思达,鲁南贝特制药,5mg*12片),5mg/Qd;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逸青,浙江仙琚制药,60掀/瓶,药物浓度0.05%),每侧鼻内2掀/Qd,治疗4w。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穴位埋线,对双侧肺俞、曲池、足三里、丰隆进行左右交替取穴,1次/w,共4w。观察两组治疗及随访期间临床疗效,评估量表并记不良事件等。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鼻部症状总积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次要结局指标是总有效率(Overall Effective Response Rate,ORR)、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共计观察时长16周(±2天);期间进行6次随访,分别在治疗前、第1疗程(第2周)、第2疗程(第4周)、第1次随访(第8周)、第2次随访(第12周)、第3次随访(第16周),记录TNSS、RQLQ及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等。入组及治疗期间患者病历资料、TNSS、RQLQ和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均应由患者本人完成;随访期间,由研究人员电话完成并记录。用SPSS22.0对指标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反映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脱失情况:在治疗及随访期间,无脱落病例,两组各以44例患者完成观察。2.不良反应事件记录:研究病例均未发生中等程度以上不良事件。对照组治疗期间无轻度不良事件报告,但治疗组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名患者在首次埋线时出现晕针现象,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完成治疗;2名患者埋线后碰水轻度感染,予碘伏消毒处理后,未出现其它不适,完成治疗。3.主要结局指标比较TN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评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F=100.5,P=0.00<0.05,表明两组不同观察时间点疗效存在差异;不同观察时间点*组别F=5.0,P=0.02<0.05,提示两组患者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简单效应分析两组组间在第2、3次随访均有P<0.05,表明两组随时间变化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均有P<0.05,提示各组内均有治疗效果。4.次要结局指标ORR比较:结果显示第1次随访两组总有效率最高(对照组为83.55%,治疗组是87.91%),组间卡方检验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同期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访期间3个时间点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QLQ比较:分为总分比较和各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QLQ总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F=121.2,P=0.00<0.05,表明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存在疗效差异;不同观察时间点*组别F=12.2,P=0.00<0.05,提示两组患者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简单效应比较,两组组间随访期间均P<0.05,表明两组随时间变化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均有P<0.05,提示两组不同干预因素均有治疗效果。各项差异在第3次随访有差异:两组在活动能力、睡眠质量、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影响5个层面疗效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2个方面任一时间点比较均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同期比较在第2疗程即差异显著P<0.05,中医辨证分型穴位埋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随时间延长至第3次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97.74%)显著高于对照组(86.36%)。结论:中医辨证穴位埋线联合药物能够有效缓解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降低TNSS、RQLQ、中医量表评分,提高治疗效果总体ORR,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鼻炎复发率。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背俞穴结合拔罐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评估针刺背俞穴结合拔罐的治疗优势,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提供可行性的方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课题计划,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八病区住院的SAP(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共纳入60例患者,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
目的:探究滞动针、电针、拔罐三联疗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观察滞动针、电针、拔罐三联疗法和常规针刺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的SF-MPQ各项评分、JOA各项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来评价该三联疗法对于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治疗此病提供更加高效应、低风险的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2名符合纳排标准的LDH患者随机分到滞动针、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深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支撑和临床研究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门诊患者。按照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60例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脑病专科门诊,将符合TD共患ADHD纳入标准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自拟“息风滋肾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自拟“息风滋肾方”加减,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临床观察的角度,客观评价“枕五针”联合颅底组穴针刺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此病提出一种新的优化针刺方案并提供必要的依据,以期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研究方法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为1:1,即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在醒脑开窍针刺、内科对症治疗的基
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
目的:本次临床观察旨在对比经筋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恢复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从而寻求治疗恢复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方案,为今后临床应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0例恢复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经筋刺法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各40例。两组受试对象在口服甲钴胺片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经筋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治
目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分别采用芒针深刺八髎穴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比较深刺八髎穴与常规针刺对于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上的差异,评价深刺八髎穴对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使用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提供循证医学支持。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骨科门诊患者,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治疗组纳入患者35例,对照组纳入患者35例。治疗组予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每7天一次,共治疗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尼美舒利片,每次予0.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