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耦合的下肢康复外骨骼人机交互信息感知与协同控制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加剧,养老助老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年龄的增加导致人体神经、骨骼、肌肉系统的功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得老年人容易受到疾病困扰,其中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并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巨大。近年来,为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现康复训练和自由行走,开发了较多的医疗辅助设备,其中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外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下肢康复外骨骼是人机一体化康复设备,理想状态下外骨骼不仅能为人体运动提供支撑与力量,外骨骼还应具备快速识别人体运动意图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自然的康复训练环境,并且考虑到使用者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下肢康复外骨骼的质量应更加轻便、操作应更加智能。下肢康复机器人不仅能改善康复资源短缺的现状,也可减轻康复师重复、繁重的体力工作。目前下肢康复外骨骼产品普遍存在价格高昂、步态固定、操作复杂等问题,因此,开发具有能耗低、运动性能优良且功能多样化的康复外骨骼系统仍是下肢康复外骨骼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脑卒中康复后期患者,以刚柔耦合的仿生下肢康复外骨骼为研究对象,以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为研究目标,综合考虑人体下肢生理结构和病理性步态模式,设计安全舒适的下肢康复外骨骼机械结构,建立人机交互信息与运动意图识别的映射模型,进而准确地估计人体连续运动意图,提出以人为主的人机协同控制策略,从而实现穿戴者与下肢康复外骨骼的协同运动。基于目前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围绕下肢康复外骨骼结构设计、下肢连续运动意图识别和人机协同控制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脑卒中康复后期患者的康复训练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具柔顺化、模块化和轻量化的仿生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设计方法。基于人体运动解剖学理论,剖析了健肢步态和病理性步态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下肢康复外骨骼的总体设计目标。根据人体工学和功能仿生学理论,给出了下肢康复外骨骼自由度分布关系,研制了助力关节,实现了下肢康复外骨骼结构本体。为保证外骨骼同时满足安全性和轻量化的设计需求,利用ANSYS软件对下肢康复外骨骼主要受力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并依据校核结果进一步优化机械结构。该设计方案提高了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运动过程中人机系统的协同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外骨骼的体积和重量。(2)在详细分析下肢康复外骨骼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下肢康复外骨骼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对人机耦合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为评估和检验下肢康复外骨骼中柔性结构的传动性能,分别在离散和连续两种模式下开展了软轴传动试验,探究负载大小和软轴弯曲度对软轴传动效率的影响。采用虚拟样机技术搭建了人机耦合系统运动仿真平台,通过实验详细分析在步态周期情况下,下肢康复外骨骼驱动关节的物理性能,为原型样机的验证、驱动电机的选型和控制系统的搭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针对下肢连续运动意图估计问题,提出了准确性高和鲁棒性强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分析下肢运动意图的产生机理,探究不同运动模式中下肢肌肉与关节运动的相关性,并提出三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意图预测模型对下肢连续运动意图进行估计。针对行走、上楼和踏车三种训练模式,通过采集s EMG信号和关节角度信号作为运动意图识别信号,利用统计学相关性检验知识,构建了下肢肌肉的sEMG信号和关节角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选择相关性较高的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开展下肢连续运动意图识别实验,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下肢连续运动意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以及优越性。(4)为科学评价下肢康复外骨骼运动性能,构建了下肢康复外骨骼平台系统。研制了包括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子系统的下肢康复外骨骼硬件平台。为保障实验的安全性,首先,开展了外骨骼空载实验,验证了外骨骼的跟踪性能和动态响应性能;其次,提出了一种具有主动柔顺性的人机交互控制算法,以增加人机协同运动的舒适性,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行走和上楼两种运动模式开展下肢外骨骼穿戴实验,建立人机功效性能评价体系,基于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对下肢外骨骼的运动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下肢康复外骨骼系统在人机交互性能和助力性能两方面表现良好。
其他文献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主要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所有的工作都以育人为中心,构成富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育人体系。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其现实实践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育人问题,着力于从学理层面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育人体系。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历
油菜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中国作为油菜生产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却面临单产偏低,无法完全自足的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是长江上游油菜的主产区。西南旱地油菜生产不仅存在水资源短缺和土壤贫瘠问题,同时还面临因过量施肥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造成的极端天气对降水模式的改变,季节性干旱和多雨成为西南旱地油菜高产的又一障碍。以丘陵、山地及落后生产力为特征的西南旱地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孕育了伟大的北京冬奥精神,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政课教学是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推进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把握其内涵意蕴,深入挖掘北京冬奥精神彰显的党的统一领导、中国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要找到北京冬奥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结合点,将其融入中学思政课程的相应章节教学中去;要选对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设置多样化课程、
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BMg S,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 stents)是表面喷涂可吸收聚合物载药涂层的镁合金支架,它的特点是为血管病灶处提供3到5个月的有效支撑,待病变血管完成正性重构后,支架逐步降解以致最终消失,从而避免了不降解的裸金属支架(BMS,bare-metal stent)和药物洗脱支架(DES,drug-eluting stent)对血管舒缩运动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广泛扩展到航空航天、国防安全、医疗康复、社会服务等领域。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就是使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最终实现“中国创造”,推动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机械臂作为机器人领域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机械装置,亦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机械臂在信息获取及处理
近十年,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即地方党政部门与单个社会组织之间构建一种载体,通过该载体服务和管理一个领域或地域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方式,由政府认定或授权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否能履行国家代理与社会代表的功能,是亟待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从“主体间互动过程”和“功能实现条件”两大路径展开,试图研究以下三个问题:国家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在通达社会中如何传递国家意志?社会通过枢纽型社
高功率微波(HPM)技术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中均具有广泛应用,随着HPM系统实用化的推进,HPM器件的紧凑化和小型化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降低HPM器件的工作磁场,进而实现HPM器件的永磁包装,是实现HPM产生系统轻小型化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现有的永磁包装HPM器件其磁体体积、质量仍然较大,给HPM技术的实际应用带来一定限制。为了进一步降低HPM器件的磁引导系统质量,本文探索研究了周期永磁体(PP
本论文围绕量子多体物理以及其中的时间物理展开研究工作。我们的目的是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新现象和提出新物理。在研究工作中,我们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阐述。这些概念包括相、周期、对偶、临界行为和几何等。关于与时间相关的量子多体物理,我们对其多个主题进行了研究。量子多体物态的分类是量子物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提出时间序概念,透过时间观察量子多体物态,并以此对量子相进行分类。时间序提供了一种分类量子多体
本研究以保留传统榫卯结构精髓为前提,以适应现代数控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实现数控加工零编程、降低成本为目的,采用力学对比试验和参数化设计思想,对基于数控加工的榫卯优化设计、榫卯尺寸的智能化确定方法及榫卯数控加工代码的智能化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榫卯智能化加工代码生成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榫卯加工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纯手工加工阶段、机械与手工相结合的加工阶段、数控与手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下文简称“鳜”),隶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自古至今,鳜鱼都因肉味鲜美而被视为席上珍品。上世纪70年代我国突破了鳜人工繁殖难题并很快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养殖。2010年全国年养殖产量突破25万吨,2018年产量超过31万吨,产值200多亿元。但由于长期人工繁殖忽视亲本选育,导致其种质退化,出现生长速度下降、性成熟提前与抗病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