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TWINSPAN、DCCA、生态位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辽东栎林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辽东栎林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期为山西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应用TWINSPAN等级分类方法将辽东栎林划分为10个群丛:Ⅰ.辽东栎-美蔷薇+黄刺玫-披针薹草群丛;Ⅱ.辽东栎+油松-黄刺玫-披针薹草+山蒿;Ⅲ.辽东栎-虎榛子-披针薹草+野青茅;Ⅳ.辽东栎-土庄绣线菊+美蔷薇-披针薹草;Ⅴ.辽东栎-灰栒子+土庄绣线菊-披针薹草+糙苏;Ⅵ.辽东栎-榛子+黄刺玫-披针薹草;Ⅶ.辽东栎-蒙古荚莲+水栒子-披针薹草;Ⅷ.辽东栎-水栒子+连翘-披针薹草;Ⅸ.辽东栎-水栒子-细叶薹草;X.辽东栎-金银忍冬-细叶薹草,并采用DCCA对样方和优势种进行排序。样方的排序结果表明:第一轴(横轴)反映的是植物群落沿纬度的变化趋势,从左到右,样方纬度逐渐增大,纬度增加反映的是温度下降。第二轴(纵轴)反映了样方沿坡度和坡位变化的变化趋势,坡度沿着坐标轴从下到上依次增加,坡位的变化则是沿着坐标轴从下到上依次升高。优势种的排序结果表明排序轴可以反映出不同片层植物根据光照、温度、水分和海拔的变化趋势。根据TWINSPAN的分类结果,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匆度指数和Alatalo均勾度指数分析了山西辽东栋林10个群丛物种多样性及其3个片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Patrick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二者的大小同群丛结构复杂性和物种的数量成正比,而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三种指数可以较一致地反映群落特征;(2)10个群丛乔木层的Patrick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说明群落不同层片对群落多样性的贡献并不等价;(3)10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应用Shaanon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山西省辽东栎群落的46个样地中30个主要优势种(包括6种乔木,8种灌木和16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辽东栎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为1.653,灌木层土庄绣线菊生态位最宽,为1.383,草本层披针薹草生态位宽度最宽,为1.503,说明它们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2)物种生态位宽度与其频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乔木层中辽东栎与白桦、油松的重叠值较高,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灌木层中土庄绣线菊与美蔷薇重叠值最大,说明它们对相同资源的竞争较大,64.3%的灌木重叠值为0.1~0.3。草本层出现29对的重叠值为0的种对,说明不同草本对相同资源的利用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