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儒家民本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阐释的基础上,重点从重民、利民从民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儒家民本思想继承与超越。首先,儒家重民思想衍生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重民事。一方面在地位上重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君王需体恤民众;第二,重民生,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和物质利益;第三,重民心。把群众摆在核心的位置,听取民众的诉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对儒家重民思想重人远神思想的继承,吸收了儒家民本思想中重民心、重视亲民在维护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人民的创造性、重视人民的拥护等思想,科学辩证的提出了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儒家利民思想衍生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一,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统治者让利于民,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减轻人民的负担;第二,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政治权利。通过接受教育、考试、选拔的方式使民众能够有畅通的上升渠道,为国家献计献策;第三,为人民服务。思想家们意识到依靠暴政不能保证王朝的稳定以维持封建统治。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继承了利民思想中要想统治安定,统治者须遵从民意,官员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注民生的价值导向和对廉政的要求。最后,儒家从民思想衍生出顺从民意、拒绝贪腐的要求:第一,“听民声,纳民智。”统治者需要设立可以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畅通渠道,防止官员堵塞言路。第二,“听民需,解民难”。役使老百姓应该避免农忙高峰,选择让人民认可的劳动工作去让人民劳动,解决农民的困难首先要使农民的生活温饱得以满足,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党的群众路线对儒家从民思想的继承了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不断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最核心的任务。总之,党的群众路线在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和理论来源上均对民本思想有所超越,从君本位到民本位、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从封建制到民主制、从阶级局限到科学辩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