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甘肃马铃薯连作田采集耕作层土壤、分离木霉(TrichodermaPers.)菌株的基础上,开展了木霉菌对马铃薯干腐病和黑痣病拮抗菌株的筛选、木霉菌株1-X-2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木霉菌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五点取样法从甘肃省条山农场4个不同连作年限、8个不同马铃薯品种处理的马铃薯田0-20cm耕作层土壤中采集96份土样,采用系列稀释平板法分离木霉菌株,共分离到227株木霉菌菌株,统计分析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马铃薯耕作层土壤中的木霉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马铃薯连作田土壤耕作层土壤中的木霉菌数量也不同,从栽培定薯1号品种的土壤中分离到的最多。2.以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原菌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FSA、茄病镰刀菌(F.solani)FSO以及黑痣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solani)RS1、RS2为靶标病原菌,对峙培养法筛选拮抗木霉菌株,结果筛选到4株对靶标病原菌均有明显拮抗效果的木霉菌株,抑制率均在70%以上。3.用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开展了4株拮抗木霉菌株对马铃薯块茎的安全性测定,发现木霉菌株1-X-2对马铃薯不致病,不能导致马铃薯块茎腐烂,生防潜力最大。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结合ITS序列分析,将菌株1-X-2鉴定为俄罗斯木霉(T.rossicum),为国内木霉新记录种,俄罗斯木霉的生防研究在国内亦为首次报道。4.分别选取对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FSA、茄病镰刀菌(F.solani)FSO、立枯丝核菌(R.solani)RS1、RS2四株靶标病原菌抑制率最高的10株与最低的10株,共40株木霉菌株,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试验中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基因组DNA、EcoRⅠ和MseⅠ同步双酶切,通过16个引物对组合进行了扩增,其中2对引物组合(E-T/M-G、E-A/M-C)能扩增出清晰、稳定且多态性高的条带,而E-T/M-G作用下的AFLP图谱中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最高,为91.84%。5.对每一种靶标病原菌拮抗效果明显的10株木霉菌株与拮抗效果相对较弱的10株木霉菌株基于引物对E-T/M-G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这些菌株聚在AFLP条带聚类图的不同分支上,在DNA水平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大体聚为一类,拮抗效果相对较弱的木霉菌株大体聚为一类,初步反映出木霉菌株的聚类类群与其对靶标病原菌的拮抗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