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当时主要内容是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体验乡村生活。中国直到80年代后,才在新兴工业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田园观光、体验民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严格地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深圳荔枝采摘园开发为标志。实践研究表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对推动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其参与机制、态度、渠道、形式和效益贡献,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喀斯特地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适时开发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贫困落后的局面,这也是从当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借西部大开发有利时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的体现。 但是,随着贵州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它存在一般旅游产品的通病,如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多头管理、决策失误,产品粗糙、简单雷同,未能科学体现社区文化内涵,刺激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等等。此外,贵州大多数乡村旅游开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与其他产业整合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效应,基本处于“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管理”的不利境地。总体上,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小、散、重、乱的局面,社区参与活动、形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社区参与程度低、获利小,游客市场声誉较差的严重后果。 现在,国内研究主要涉及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和模式、市场研究、实例研究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其中,侧重于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研究,并且比乡村旅游更加广泛。国外涉及乡村旅游与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性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研究,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规划研究,其他主要侧重于农业旅游和农场旅游,女性问题。专家学者对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少,大多为宏观决策和中观社会经济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涉及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家乐”等单一方面的简单评述和分析,很少有进行多学科和交叉性的系统、综合研究,更没有进行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分析与研究。 本文主要以旅游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喀斯特环境理论、社会学、协同学、系统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在创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下,运用室内资料收集、实地观察、调查、访问和社区比较等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主要阐述了贵州乡村旅游现状,对喀斯特山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喀斯特山区各种参与乡村旅游模式,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理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