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发的核心技术,通过页岩储层的大规模体积压裂,使页岩储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从而使存储于超低渗透页岩储层中的页岩气得以工业开发。可压性是页岩储层在水力作用下形成缝网,因而得以有效改造的难易程度,有效的评价储层可压性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可压性评价方法并不完善,特别是没有将对缝网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裂缝发育程度引入可压性评价之中。目前,人们用脆性系数来表征页岩储层的可压性,尽管提出的岩石脆性评价方法多达30多种,但根据实际资料获取的便利程度,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模量法,利用储层岩石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来计算页岩脆性,弹性模量高、泊松比低的岩石具有高的脆性和可压性;另一种是矿物成分法,利用脆性矿物成分含量来计算岩石脆性,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越高,岩石脆性和可压性越强。然而,很多时候这两方法给出的结果并不一致,为什么存在差别还没有给出答案。同时,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缝网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某些情况下具有决定性影响,迄今为止,还没有将裂缝对可压性的影响引入可压性评价模型中。在分析裂缝对缝网形成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基础上,认为模量和矿物成分计算获得的脆性系数反映了储层岩石不同的属性。矿物成分代表了岩石基质材料的脆性,而代表抵抗变形能力的弹性模量更多地受到裂缝的影响。目前,评价可压性的两种方法实质上是将储层视为均质无裂缝的介质,针对裂缝不发育的储层这两种方法计算获得的可压性系数近似相同,而对裂缝发育层段,模量法因受到裂缝影响,计算获得的可压性系数小于矿物成分法。岩石基质脆性和裂缝发育均对可压性有重要影响。目前的可压性评价模型没有对基质和裂缝的影响加以区分,并对裂缝的影响考虑不足。将裂缝单独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基质脆性和裂缝发育联合影响的可压性评价模型,K=α1K1+α2K2。式中,K1为基质脆性系数,K2为裂缝影响系数,α1和α2为基质和裂缝影响的权重因子,用来表示基质和裂缝两个因素影响的相对大小。基质脆性系数K1可根据矿物成分获得,利用脆性矿物的相对比例进行计算;裂缝影响系数K2可根据岩石模量与无裂缝的基质材料模量的差异程度来表征,可用测井资料或室内实验测试来获取。对于裂缝影响系数K2,首先根据矿物成分,利用岩石物理中的Voit-Reuss-Hill模型估算基质材料模量,并对孔隙度和TOC的影响进行校正,得出一个无裂缝的页岩基质的理论模量。然后利用波速测试获得页岩的实测动态模量,实测的动态模量考虑了裂缝影响。用无裂缝的基质理论模量减去实测模量,得到的差值比上基质理论模量,得到裂缝影响系数K2。利用重庆页岩气储层岩心和实测测井资料对所提出的可压性评价方法与模型进行了应用与验证,得到了龙马溪、鲁家坪、牛蹄塘等储层的可压性评价结果和相对大小。计算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的对比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新模型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