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机理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科技部统计资料,我国每年约有三万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只有20%,而真正能够产业化的仅为5%。所以,如何真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率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了相当发展,但国民经济结构的构成中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丧失,只有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如何制定相关政策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深入、全面研究的课题。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核心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发展、竞争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各级政府、高新区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系统论、演化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创新等问题,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按照下面的思路展开:1.通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多纬度、多视角的分析,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分析奠定了基础。2.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质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本文从生态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发展。3.在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生命系统与产业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命系统的一个演化过程。本文在充分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化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种路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行了系统研究。4.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是分层次的,从全球产业生态系统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再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孵化器。考虑到本人多年来在高新区工作的经历和对高新区运转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本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剖析。5.从实证的角度,对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针对上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二章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复杂性和运行机理。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多纬度、多视角的分析,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生态分析提供基础。第三章依据生态系统进化原理,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进化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新技术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这种动态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是一个有限的生命体,必须经历开拓、扩展、领导和自我更新或灭亡等四个过程,还表现在随着技术进步、经济环境改变和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使整个系统不断变化,包括成员的不断更迭和地位的变化等,这种变化有可能使系统更为稳固、强大,也有可能使系统走向衰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层次演化。第四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态演化机制,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种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化从本质上讲是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两种形式:第一,一个高新技术生态系统从初步萌芽,经历不断成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最后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两种发展路径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及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两种路径都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进化理论来指导对它们的探讨。第二,在一个已经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新的价值链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或新的方向发展演化过程。第五章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微观载体——高新区,并利用聚类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需求创造、供给创造等方面提出了政府行为的环境创新举措。第六章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对太原高新区的两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第七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创新:1.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从生态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产业经济、战略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全面、系统的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在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2.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技术要素运行机理研究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技术要素的地位、特点,并通过自然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对比,研究了技术要素的运行机理,包括:①层级关系、生态位、演进与技术链条、技术生态位、技术创新;②集群稳定、生态位与技术选择;③共生、协同进化与技术协作;④系统性、演进与制度、技术、资金的耦合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技术战略、策略制定和选择提供了的理论支持。3.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个体进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演化的重要基础力量。本文提出企业进化的动力就是要追求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上,基于广义资源的概念,研究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资源状况改善的过程,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创新,即持续不断地改善企业的资源状况。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当时的选择空间、创新过程的周期、创新的成本、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分配,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4.高新技术产业化路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从本质上讲是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两种形式:第一,一个高新技术生态系统从初步萌芽,经历不断成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最后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两种发展路径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及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两种路径都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进化理论来指导对它们的探讨。第二,在一个已经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中,新的价值链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或新的方向发展演化过程。5.传统产业高技术新化的生态运行机理理论研究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互动与融合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模式与路径。6.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状况及战略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及环境的定性分析,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阶段及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高新区的环境政策、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创新能力、企业效率等方面更详细分析了高新区的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太原高新区为例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原则、太原高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太原高新区环境创新等角度,构建了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
其他文献
本文对家鸽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研究,发现家鸽的松果体包括松果体和茎两部分,主要由类光接受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和神经纤维构成,是一种典型的管泡结构。类光
随着锦州港的建设及蒙东地区煤炭南运下海的需要,锦州地区铁路的运输能力已不能满足运输需求,针对既有铁路现状,根据城市规划、运输需要,从投资、占地、运营管理等方面对锦州地区
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特点和招标投标体制、程序,对南水北调工程招标投标监管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提出了建议,可为大型工程项目招标的监管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2009年4月17日,2009年(第七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董新光,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武文相出席了开幕式
我市初三统考中,有一题目是如图1,AD是AABC的中线,CF交AD于E,交AB于F求证:AE·FB=2DE·AF.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是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思想理论期刊(双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知网
汽车牌照定位与识别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自动登记、验证、监视和报警,高速公路收费,对停车场进行管理,特殊场所车辆的出入许可
吉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创新扶贫模式,着力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品牌、建立和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落实
文章主要讨论介值定理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在中学数学中介值定理主要应用在下列三类问题:(1)方程根的分布;(2)解不等式;(3)反函数的存在性与定义。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公司控制权的安排。公司治理近二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根据自身的市场环境变化制定了公司治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