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对部分醇类物质的自身荧光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光谱特性以及发光机理,为醇类物质的辨别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在测得正丁醇自身荧光基础上,对正丁醇溶于正己烷、乙醇后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检测,发现在同波长激励下,存在最佳体积比使混合溶液荧光强度最大;在不同波长激励下,混合溶液的荧光峰位置与其单组分所占体积比之间存在一定数学关系,这些将对醇类物溶液荧光光谱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在对乙二醇和丙三醇的荧光光谱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两者虽然在适当的紫外波长激励下均能发射出荧光,但荧光相对强度和激发波长间似乎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从乙二醇的一阶导数荧光光谱,我们得知在不同紫外激励下,其荧光相对强度随时间变化速率不同。另外,本文还首次从量子计算出发,采用一维势阱模型,根据电子从HOMO到LUMO的跃迁,计算出了两者的吸收波长值。考虑到将分子直链化后其键长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认为理论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齐药二厂的假药事件为背景,对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二甘醇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可以通过最大吸光度的差异区分二甘醇和丙二醇;在一定紫外波长激励下,三种醇的荧光光谱特性均存在差异,以此可以对三种醇作出有效区分;在230nm激发下,将二甘醇和两种丙二醇分别混合,混合溶液的荧光相对强度均与两种丙二醇体积比成线性反比关系。实验结果证明光谱法完全可以有效地区分这三种醇类物质。
以硫酸奎宁稀溶液为参比,计算了七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结果发现这几种醇类物的荧光量子效率较低,属于弱荧光物质,这就解释了为何在过去的实验中醇类物质大多作为有机溶剂出现,而很少有学者去考虑它的荧光特性;同时,通过Forster公式对这七种醇类物的荧光寿命进行了计算,其数值均处在荧光寿命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证明了紫外激励下这几种醇类物质发射的光是荧光。这些为今后醇类物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