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分析2015年1-12月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控制大肠埃希菌感染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2.探究呋喃妥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流行特性,为重新发挥呋喃妥因的临床作用及预防耐药性的播散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份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利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8株呋喃妥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和其他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 3. PCR扩增呋喃妥因的相关耐药基因(nfsA、nfsB、oqxA和oqxB),比较分析不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与呋喃妥因耐药的关系。选取nfsA和nfsB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分析oqxA、oqxB基因及nfsA或nfsB突变与菌 株 对 呋 喃 妥 因 耐 药 性 的 关 系 。 用 在 线 PROVEAN 平 台(http://provean.jcvi.org/seq_submit.php)来预测蛋白质生物功能的改变。 4.检测oqxAB阳性的耐药菌株和中介菌株在加入10μg/ml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前后呋喃妥因MIC值的变化情况。 5.荧光定量PCR检测10株oqxAB基因阳性菌株(8株耐药菌株和2株中介菌株)中oqxB基因表达情况,分析表达差异。 6.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呋喃妥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特性。 结果: 1. 临床分离的1443株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尿液标本,占52.9%(763/1443),其次为血液标本,占16.4%(237/1443);病区分布较分散,以泌尿外科(25.1%, 362/1443)、肾内科(7.5%,108/1443)及内分泌科(7.3%,105/1443)为主。1443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0%以上;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及复合药物(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2. 18株呋喃妥因耐药大肠埃希菌对9种常见抗菌药物的MIC值检测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但对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分别达70%和90%)。 3. PCR检测结果显示nfsA基因在耐药和中介菌株中阳性率均大于70%,均为88.9%(16/18),nfsB基因在耐药和中介菌株中阳性率均大于60%,分别为66.7%(12/18)和61.1%(11/18),这两种基因在所有的敏感菌株中均可被检出;oqxAB基因只在耐药和中介菌株检测出,携带率分别为44.4%和11.1%;耐药菌株中nfsA基因均存在氨基酸替代突变,也存在终止突变(Q195Stop、 W212Stop、Q72Stop和W211Stop);5株呋喃妥因耐药菌株同时存在nfsA和nfsB突变,其中一株菌nfs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大片段缺失(Del D-Q(90-101));中介菌株中仅发生nfsA突变,无nfsB基因突变,敏感菌株中两个基因均不存在突变。PROVEAN分析显示NfsA(C156Y,A36V,R15C,L157F,G158C)和NfsB(Del D-Q(90-101))中存在的氨基酸突变是有害的。 4. 10株(8株耐药菌株和2株中介菌株)oqxAB基因阳性菌株在与CCCP共培养后,MIC值检测结果显示8株耐药菌株MIC值均下降≥4倍,为外排泵阳性菌株,2株中介菌株MIC下降<4倍。 5. 8株oqxAB基因阳性耐药菌株中有3株(DC3461、DC3700和DC4551)较中介株(DC4353)oqxB表达量提高10倍多,除DC4706外,其他菌株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株耐药菌株oqxB平均表达量比中介菌株提高了约7倍。 6. PFGE结果显示,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不存在克隆传播现象,为散发。MLST分型表明耐药菌株ST分型不集中。 结论: 1. 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泌尿外科,标本来源主要是尿液。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 2. 本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nfsA和nfsB基因突变,同时oqxAB基因的存在及其外排作用可增强菌株对呋喃妥因的耐药性。 3. 呋喃妥因耐药菌株在本院呈散发流行,PFGE 和 MLST 分析表明呋喃妥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同源性较低且ST分型不集中,不存在克隆传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