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酮硫酸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免疫分析法的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70780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对微量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的方法,研究制备雌酮硫酸钠(Sodium estrone sulfate,ESS)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及建立简单快速、灵敏、经济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和酶联免疫试剂盒分析雌酮硫酸钠的方法。方法:(1)以雌酮硫酸钠和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为主要原料,将ESS进行结构修饰,经各种谱图鉴定确证结构后,再用混合酸酐法制备完全抗原,并以紫外扫描和凝胶电泳法分析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运用合成的免疫原(Hapten-BSA,Hap-BSA)免疫家兔,采集血清,纯化获得雌酮硫酸钠多克隆抗体。(2)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制备的适宜粒径的胶体金进行多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标记抗体经纯化后,喷涂于玻璃纤维膜上制成胶体金结合垫。将雌酮硫酸钠的多克隆抗体(检测线)和羊抗兔IgG(质控线)分别喷涂在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上。干燥后依次将NC膜、胶金结合垫、样品垫、吸水垫粘贴在胶板上,使用切刀切成3mm×5.5cm的试纸条,并通过检测孕马尿中雌酮硫酸钠来确证它的特异性和灵敏度。(3)用过碘酸钠改良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雌酮硫酸钠多克隆抗体蛋白结合物(Horseradish peroidase conjugated anti-ESS IgG, HRP-anti-ESS-IG),方阵滴定法确定包被最适工作浓度及]IRP-anti-ESS-IgG最适稀释倍数后,用双抗夹心法制备用于检测孕马尿中雌酮硫酸钠的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结果:(1)衍生后产物经各种谱图鉴定为雌酮硫酸钠-17-肟。半抗原衍生物与载体蛋白BSA成功偶联,其偶联比为25.74。采用间接ELISA测定产生的抗血清稀释度可以达到1.28×105;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蛋白浓度为3.179mg/mL。(2)采用柠檬酸三钠法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金颗粒直径在10-20nm之间,满足试纸条的要求,经比较试验选用Millipore公司产品型号为HF135的硝酸纤维膜作为层析试纸条材料;质控线羊抗兔IgG包被浓度为2mg/mL,每条1.5μl;检测线ESS-PAcb的包被浓度为1.6mg/mL,每条1.5μl;样品垫、结合垫均采用Millipore公司的专用材料。检测ESS标准品灵敏度为30ng/mL。(3)双抗夹心ELISA的检测程序为:用浓度为40μg/mL抗体蛋白包被酶标板,包被液为CB,包被条件为4℃包被过夜;封闭液为1%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条件为室温(23℃-25℃)孵育2h;加孕马尿样本室温(23℃-25℃)孵育1h;酶标二抗室温(23℃-25℃)下作用时间60min;底物作用时间为30min。结论:本课题首先建立了半抗原衍生化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将甾体激素雌酮先合成为雌酮-17-肟,再将雌酮-17-肟合成为雌酮硫酸钠-17-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备雌酮硫酸钠多克隆抗体的方法,并初步建立了简单、快速、方便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法和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孕马尿中混合雌激素。
其他文献
公元2012年,电视选秀纪元八年。几乎有超过十二个选秀节目在众多卫视风起云涌。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歌唱选秀女评委,我自然是纵横捭阖,淘汰晋级,忙得不可开交。但颇为吊诡的是,一手开启中国电视选秀纪元的湖南卫视却在这个夏天失去了最后的选秀节目,而我本人始于2010年的评委生涯正是从湖南卫视的王牌选秀——“超女快男”处下的脚。  前不久在万里高空上赶路时看过一部Discovery Channel的科教片,
读了《时代》上那篇关于“自我一代”的报道,又看了各个方面的反应,写一下读后感。  那个报道对中国“80后”的描述很可能较偏颇甚至失实,对此应该“立场鲜明”地批判。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个报道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描述,是大体靠谱的: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不过我奇怪的是,难道这仅仅是所谓“自我一代”的精神状态?这跟出生年代有重大关系吗?就算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文化热一代”,现在有几个在关心政治?
很奇特的,《画皮Ⅱ》的媒体场安排在广州的老城区,在骑楼榕树下转了好半天才找到电影院,劈面第一个镜头就很惊艳,不得不说,有周迅的地方就特别有美感有灵魂有戏。开始很好,慢慢的慢慢的好东西开始萎顿开始纠结开始变成一团乱麻,等看完片子,好不容易在大雨里抢到一辆的士,我和闺蜜两个在车上惊魂末定地面面相觑,罕见地没有对刚看完的电影展开一句评论。是的,这肯定不是一部顶好的片子,但绝对也不是部顶坏的片子,我只能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父亲在县里的中学当语文老师。他有个同事是广东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从遥远的广东来到内陆。或许他是一名知青,因为插队来到山西汾阳。也可能是他的出身不好,是地主或者资本家的后代,历次政治运动的狂飙将他裹挟而起,让他辗转流落此地。  从外表上看,除了颧骨高点,这位广东叔叔已经和山西本地人没什么两样,但在心理上我还是会把他当做外地人。或许是因为都教语文的缘故,广东叔叔和我父亲非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