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葡萄酒稳定性的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红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路线入手,研究了葡萄采收、酒精发酵、下胶澄清等主要生产工艺环节与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关系,并获得最有效的工艺技术,在短时间内提高红葡萄酒的稳定性及其风味。 1.葡萄原料成熟度对红葡萄酒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了蓟县山区、宁夏芦花台地区的梅鹿辄品种葡萄和赤霞珠品种葡萄的最佳采收期。确定了蓟县山区的梅鹿辄品种葡萄采收期在9月8日~16日;赤霞珠品种葡萄采收期为9月24日以后。宁夏芦花台地区梅鹿辄品种葡萄最佳采收期是9月15日以后;赤霞珠品种葡萄最佳采收期是9月18日以后。并将适时采摘的葡萄和非适时采摘的葡萄发酵成红葡萄酒并对比其冷稳定性的对比试验及理化指标的对比发现:适时采收的葡萄酒冷稳定不合格率为2.5%,非适时采收葡萄酒冷稳定不合格率为20%。而且适时采摘的梅鹿辄与赤霞珠品种葡萄酒的色度与单宁含量大于非适时采摘的梅鹿辄与赤霞珠,说明适时采摘的葡萄酒质量好于非适时采摘的葡萄酒。 2.红葡萄酒用酶系的选择 2.1通过红葡萄酒用酶系的选择与添加实验发现:加入酶的红葡萄酒发酵浆澄清效果、色素浸提效果及色素稳定性比空白样好,其中以复合果胶酶样品效果。 2.2采用β—葡聚糖酶克服某些红葡萄酒终端过滤困难问题。选取大生产中终端过滤困难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对其使用β—葡聚糖酶处理酒样后,其过滤性也有很大改善,过滤系数有原先的105.21降低到33左右。 3.红葡萄酒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观察了酒精发酵期间色素的变化,绘制平均色素—时间曲线,并做出分析,发现:在红葡萄酒酒精发酵后期色素的损失较大。在酒精发酵期间做了添加单宁试验,结果发现:皮渣中的色素浸提充分,发酵浆中的色度稳定增长,酒精发酵后期色度水平没有降低,总体色度水平大于未添加单宁的葡萄酒样品。又做色素光照稳定试验,发现:添加单宁的样品色度由4.5降低至4.3,而未添加单宁的样品色度由3.6降低至2.3损失较大。证明:酒精发酵期间添加单宁
其他文献
<正>一、横河CS3000系统日本横河公司的CENTUM—CS3000系统与CENTUM—CS1000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容量的不同,其他部分都是相同的,而CEN-TUM—μXL系统是日本横河公司20世纪90
经济发展的进入高速通道,作为经济组成的各个环境,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如何将机械工件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正是促进经济全球化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各国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3种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即Elman(反馈)、BP(前馈)和RBF(径向),分别建立3种制动摩擦材料摩擦性能的评价预测模型,采用[240,8]的数据样本对3种模型进行训练,同时采用贝叶斯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竞争性经济,工程项目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工程质量和成本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功能—成本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能在满
目的:通过对比20例样本的子宫肌瘤组织与瘤旁正常子宫肌肉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或活化情况,研究子宫肌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探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与网络游戏伴生的虚拟财产规模迅速扩大,交易十分普遍,网络黑客也随之大行其道,严重威胁了网络用户的虚拟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保险公司与网游商家合
氟硼酸铍(Be2(BO3)F,简写为BBF),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该化合物含有BO3平面三角形基团。BeO3F四面体与BO3基团连接形成六元环,通过Be-F-Be将层与层之间交叉联结起来。理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并就通过借鉴日本农业保险制度来解决我国信贷支农瓶颈问题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作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古老的蒙古高原,绵延千里,历史上曾是北方游牧部落生息繁衍之地。不少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崛起,登上历史的舞台。几千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积淀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