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发掘古籍中中医传统理论对近视病因病机的阐述,借鉴古人对近视的认识,总结古人对近视防控的经验,发挥中医的优势、凸显治未病的特点,探究古今医家对近视证治的异同,并为现代中医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通过近视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探讨儿童12岁(含)以下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学校、家长和相关部门提供预防近视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参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结合手工查阅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文献,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和《中医眼科学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检索中医眼科的专著和方书中相关章节、篇目,对搜集到的近视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病名、病因病机、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归类和总结。危险因素相关文献检索,通过公认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的数据库、万方等计算机检索获得35篇相关文献,以NOS量表作为评价标准,评出分数。提取相关因素,运用Rev Man5.3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关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同时行异质性检验,观察漏斗图,显示漏斗图的对称性良好,未见明显的偏移,否则找出问题所在。研究结果1.病名研究方面:“近视”病名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了“目不能远视候”的记载,表现为“目不能远视”“能近怯远症”“怯远症”“近觑”“能近视不能远视”等。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最早确切提出“近视”这一病名,后世多沿用。2.病因病机研究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近视的中医病因主要为:阴阳气血失调、禀赋不足、以及劳瞻竭视所致的肝血亏耗、肝气不足,若遇风热侵袭,则筋失所养、肝胆淤闭,以至神光不得发越于远,而成近视。3.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方面:遗传因素纳入21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为:I2=17.4%、P=0.78,OR=2.88,95%C1(2.75-3.01),Z 检验 P<0.05,提示遗传因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关于早产因素与近视的关系的Meta分析,纳入了 7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为:I2=13.1%、P=0.94,应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OR=2.76,95%CL(2.42-3.51),Z检验P<0.05,提示早产因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关于不良用眼习惯的研究纳入23篇文献,结果:I2=13.5%,P=0.49,未见明显异质性,此项研究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良用眼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和近视关系的Meta分析,纳入相关的文献共计19篇,结果显示:I2=11.6%,P=0.34,Z 检验 P<0.001,OR=1.20,95%CL(1.15-1.25)。没有发现明显的异质性,频繁使用电子产品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关于睡眠时间和近视关系的Meta分析总共纳入相关的文献8篇,结果显示:I2=10.2%,P=0.86,OR=2.43,95%CI(2.25-2.62)。未见明显异质性,可以得出结论,缺乏优质的睡眠是近视危险因素之一,提示儿童睡眠障碍与近视之间存在联系。缺乏户外运动和近视关系的Meta分析,总共纳入文献20篇,结果显示:12=11.70%,P=0.63,未见明显异质性,OR=1.46,95%(CI(1.40-1.52)此项研究有统计学意义,故缺乏户外运动是近视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古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明确,论述详尽。先天禀赋不足,心阳不足、肾精亏损是早发性近视的主要病因,通过现代文献的meta分析发现近视遗传因素或因早产发育不全导致早发近视的出现,并有可能形成高度近视,这与中医古代医家对该疾病的认识是相符合的,提示育龄者尤其是高龄父母重视优生。2.劳瞻竭视,多因后天“六欲”中“见欲”过盛,过用目力,耗伤肝血,影响了“肝”的木性曲直功能,表现为调节障碍,形成近视。通过现代文献的meta分析发现不良用眼习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近视的发生,与古代医家对劳瞻竭视导致近视的认识相符合。提示医生、家长、学校重视控制儿童用眼时间,养成良好习惯,放松身心,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