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提供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成为个人和企业获取与展示的信息的主要手段,而网络是网络应用的基础,网络服务是网络应用的灵魂。基于B/S架构的Web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网络服务形式。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演进和分发型网络服务的出现,以IP为中心的TCP/IP网络在解决网络服务中存在的资源复用、数据传输速率、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时遭遇瓶颈。内容中心网络为解决底层网络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它以内容和服务为中心,通过在网络中增加存储和计算能力,使网络成为一个“服务池”,它能够更好地兼顾传输与内容分发,因此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传统的Web应用架构以及相关的基础组件浏览器与服务器是基于HTTP协议和TCP/IP点到点通信模型设计的,不再完全适用于内容中心网络中。因此,研究浏览器与服务器如何摆脱点到点的通信模型并在内容中心网络中提供网络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旨在参考现有TCP/IP网络中的网络应用架构,应用已有的技术,为解决如何在未来互联网中提供Web应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实现和验证。本文首先对在内容中心网络上构建网络应用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在内容中心网络上提供网络应用服务的基本机制与架构,并在深入研究现有浏览器架构与浏览器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浏览器在适应未来互联网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以开源浏览器内核WebKit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支持数据收发和资源呈现的浏览器系统,然后以校园网作为实验环境,验证了内容中心网络浏览器的可用性;最后,在经过浏览器与服务器均初步改造完成的前提下,以个性化服务网站为应用案例,验证了基于本文所阐述的应用提供机制的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流程和工作流程。
其他文献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我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50-100亿元人民币。雷电防护装置远程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类似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自动报警系统,通过远程监测雷电警情能够有效减少雷电造成的各种损失。系统硬件主要由雷电探测器、数字接收机与监控计算机三部分组成,其中数字接收机采用SG-SLR单线多格式数字接收机,通过各种雷电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