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科技产品的过度使用和依赖,不仅强化了人的技术理性思维,更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人文关怀。这样充满竞争、强调创新、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更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基础教育而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喀什市作为西北偏远民族地区城市,基础教育的质量与内地基础教育相比,还有待提高。研究喀什市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状况,既是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注,又是对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支持和关注,笔者作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更应该尽绵薄之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堂中师生间有意义的合作对话,既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魅力,又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话式教学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的话语权利和主体地位放在突出位置,其突出特点是:平等性、理解性、互动性、情境性、目标性。本文以喀什二中为例,对该校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结合问卷数据、课堂观察和实习经验,对喀什市高中语文(汉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改进策略,以便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研究该地区教学现状的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本章主要介绍了课题的提出缘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对话式教学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对话式教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发展状况。接着建构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马丁·布伯的对话关系理论作为对话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主体间性作为对话式教学的哲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分别作为其教育学和心理的理论依据;最后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现实教学情况作为对话式教学的现实依据,最后提出对话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理解性、互动性、情境性、目标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喀什市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现状调查,包括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与结果两部分。在现状调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准备和调查实施两个阶段,介绍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工具;在调查实施阶段,介绍抽样方法、样本数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在数据分析与结果部分中,根据将问卷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维度,依照不同的维度对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喀什市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学生对话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课堂对话以师生提问为主,对话形式单一;对话成为单纯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忽略其教学意义;学生积极表达和参与对话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学生对自己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对话的主题通常由教师自主设置,忽略学生的真实需要;课堂氛围成为影响学生课堂表现的主要因素;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比较单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愿回答教师的问题;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次数较少。第四部分提出对话式教学的改进策略。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对话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对话的参与者,二者都应该提高对对话式教学的认知;丰富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文本、教师—文本等不同主体的对话形式,综合运用到对话教学中;掌握课堂提问的要点,提高对话的效率;教师提高学生参与对话的主动性;学生增强对文本的前理解;师生共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对话展开过程中,对话的主题应具有生活性和生成性特点;对话的主题设置,教师应该尝试由学生自主商议来决定;教师要设置具有生活性、情感性、问题性的情境;教师和学生要满足这些主观性条件: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才能保证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保证对话式教学的顺利展开。结语部分,对课题研究结果及其局限性的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