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给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乐观。射频消融术作为目前房颤治疗的主要方式,具有手术负担小且治愈率较好等优势,但术后左心房的恢复情况及随访方案仍然缺少统一的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参数进行跟踪分析,评价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1月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3例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并完成随访。分别于术前三天、术后三天、术后三个月、术后六个月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左心房结构参数(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功能参数(左心房最大体积、最小体积;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E/A比值)。随访期间共31例(72.1%)患者能够在术后继续维持窦性心律,设为未复发组;12例(27.9%)患者在随访期间房颤复发,设为复发组。比较随访期间未复发组和复发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的恢复情况。结果:1.行射频消融术后,未复发组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在术后初期显著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渐恢复和改善。术后3天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左心房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增加(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较术前降低(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左心房功能逐渐恢复,心房内径(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和左心房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开始下降(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E峰、A峰开始回升(P<0.05),左心房结构和功能趋于正常,左心房整体功能得到改善。2.对未复发组各参数进行四时点两两比较,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房最小容积、A峰在四时点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左右径、E峰、E/A比值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术前和术后3天(P<0.05),提示这些指标在术后3个月即可满足复查标准;左心房射血分数直至术后6个月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我们左心房射血分数改善较慢,宜复查到术后6个月。综合以上指标,坚持到术后6个月复查能更好地监测术后左心房的恢复水平。3.研究纳入的4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复发房颤者31例,复发者12例,复发率27.9%。复发组患者年龄(64.17±8.64)大于未复发组(55.12±10.39)(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体重指数、伴发疾病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未复发组左心房结构参数(左心房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均低于复发组(P<0.05),A峰高于复发组(P<0.05),其他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在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房颤复发组随访期间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除术后3天有明显损伤外,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左心房各结构功能参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射频消融术对术后复发者的左房结构和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善作用。5.将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未复发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容积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及最大容积、LEAF、E峰、A峰、E/A比值)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复发组(P<0.05)。结论:1.射频消融术可以改善房颤病人的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参数:左心房结构参数(LASID、LAMD、LAAPD)和左心房容积参数(LAVmax、LAVmin)于术后3天短暂上升,之后下降;其它左心房功能参数(LAEF、E峰、A峰、E/A比值)于术后3天短暂下降,之后持续上升。射频消融术可以逆转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重构,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治疗方法。2.房颤病人实施射频消融手术以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过程是随时间进展逐渐改善的过程,随访6个月是评估射频消融术后左房恢复状况的适宜时点。3.对于术后复发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未能改善患者左心房的各参数指标,术前术后没有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