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预防性应用氯胺酮、右美托咪定观察患者经静脉吗啡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一般资料:选择ASAI-Ⅱ级,择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30例,年龄范围25-65岁,性别不限,BMI在18-23kg/m2,麻醉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步骤:术前由麻醉医生告知患者麻醉方式、术后PCIA装置使用方法,以及VAS评分系统,直至患者能了解本试验设计意义。将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每组10人:C组(空白对照组)、K组(氯胺酮组)、K+D组(氯胺酮+右美托咪啶组)。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予硬膜外穿刺置管及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使用2%利多卡因3ml确定硬膜外阻滞平面及效果。全麻诱导用药依次为:芬太尼3ug/kg,异丙酚1.5-2.0mg/kg,罗库溴胺0.6mg/kg。在手术划皮前给予实验用药。术中通过吸入七氟醚以及硬膜外间断给予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维持麻醉深度。术毕待患者清醒后拔管,送入PACU。在PACU中,距上次硬膜外给药50分钟后进入吗啡静脉镇痛,并开始术后观察计时。观察指标:观察术后1、4、8、12、24小时五个时点患者的PCIA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效果即VAS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瘙痒评分,及其它不良事件(皮肤搔痒、呼吸抑制、深度镇静,晕眩等);记录手术结束至患者第一次使用PCA bolus的时间,术后24小时患者PCA bolus总次数(记有效按压);记录术后24小时PCA吗啡的总消耗量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统计分析:选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继以LSD检验;事件发生率采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1.镇痛效能:各组的VAS评分。与C组相比,术后开始使用吗啡PCIA镇痛泵后的1小时,4小时,8小时观察时点K组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12小时观察时点K组的VAS评分相较于O组显著增高(P<0.05),24小时观察时点VAS评分K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K+D组的VAS评分相较于C组在各个观察时点均明显降低(P<0.05)。K+D组在1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K组(P<0.05),24小时观察时点两组VAS评分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整个观察期间,共出现3例轻度眩晕病例,其中C组1例,K组2病例,K+D组未出现眩晕病例。各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和深度镇静的病例3.手术结束至患者第一次使用PCA bolus的时间:C组早于K组,K组早于K+D组。各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24小时PCA bolus总次数:K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相比,K+D组明显减少(P<0.05);与K组相比,K+D组也明显减少(P<0.05)。5.术后24小时PCA吗啡的总消耗量:K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分别与C组和K组比较,24小时PCA吗啡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6.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K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与C组、K组相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结论: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硬膜外预防性地应用小剂量氯胺酮,早期可显著提高术后静脉吗啡镇痛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作用逐渐减弱。联合应用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行预防性镇痛,可明显提高术后静脉吗啡镇痛效果,并且减少吗啡用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明显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