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曲霉(Monascus spp.)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丝状真菌,在中国、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用于食品发酵和药物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中国食品自古讲究色、香、味俱全,着色剂如红曲色素更是自古以来就被用于食品中,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口感和营养品质。本研究进行了以米糠和糙米为基质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特性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大米品种产色素的颜色特性,并通过响应面等方法优化了以米糠为基质发酵紫色红曲霉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途径特异性转录因子MPPR2调控红曲色素组分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31801512); 河南工业大学校属学科平台开放课题“冰晶形成和水分迁移影响冷冻酸面团中乳酸菌活力的研究”(NL2018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霉(Monascus spp.)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丝状真菌,在中国、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用于食品发酵和药物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中国食品自古讲究色、香、味俱全,着色剂如红曲色素更是自古以来就被用于食品中,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口感和营养品质。本研究进行了以米糠和糙米为基质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特性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大米品种产色素的颜色特性,并通过响应面等方法优化了以米糠为基质发酵紫色红曲霉的培养基组分,最后对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了形态学和孢子繁殖等研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米糠和糙米液态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的特性分析经测定,米糠中所有微量元素和粗脂肪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糙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蛋白质含量也高于糙米,淀粉含量(12.74%)则远远低于糙米,基于米糠的这种特点,米糠发酵紫色红曲霉可产少量色素。经过菌株筛选以色素产量稳定的紫色红曲菌M9为试验菌株,糙米的胞内色价最高是米糠的9.74倍,但两者最高胞外色价接近。视觉上米糠和糙米发酵也呈现不同的色调,米糠胞外色素液呈现紫红色,胞内色素液为粉红色,糙米则均呈现深红色。两者色素组分不同,米糠可产五种色素,其中两种红色素(R1、R2)占比较多;糙米发酵则可产六种色素,黄色素(Y1、Y2)占比较多。以米糠为基质发酵所产色素和桔霉素相较于糙米均较为微量,米糠发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不同品种大米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的特性分析粳米发酵的胞外色价最高,于505 nm处最高可达19.07 U/mL,是籼米的2.28倍,糯米的2.53倍;发酵3-4d籼米的红曲菌胞内色价可达947.46U/g(505nm),分别是糯米的1.24倍和粳米的1.33倍;发酵6-7 d粳米的胞内色价较高,于505 nm处可达1762.80U/g,分别是籼米的1.41倍和糯米的1.86倍,粳米的后期发酵更利于M9的色素累积。HPLC分析六种主要红曲色素产量表明,籼米和糯米发酵显著促进了两种橙色素O1、O2在胞内积累,发酵第7 d的产量分别是粳米的5.00倍和6.31倍,粳米发酵更有利于红色素(R1、R2)及黄色素(Y1、Y2)产生;三种大米相比,粳米发酵所产桔霉素最低,安全性更高。3.米糠液态发酵紫色红曲霉产色素的营养因子优化以米糠为基质液态发酵红曲色素,选取多种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考察不同营养因子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发现甘露醇5.10%、硫酸锌0.40%、硝酸铵1.00%是米糠发酵产色素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优化后所得色价为1258.33 U/g(505 nm),与预测值十分接近,是优化前纯米糠发酵色价的12.29倍。优化后培养基发酵所得色价可达大米培养基的70.97%,普通大米发酵所得桔霉素可达143.02 μg/g,是优化后培养基(37.37μg/g)发酵的3.82倍。并通过TLC和HPLC分析色素特性,发现甘露醇有利于米糠发酵产橙色素,硫酸锌和硝酸铵更有利于红色素生成,优化后得到了六种主要红曲色素,其中两种红色素含量最高,其次是两种橙色素和少量黄色素。4.红曲霉以米糠为基质的生长繁殖观察分别以硝酸铵培养基、甘露醇培养基、大米培养基、纯米糠培养基、硫酸锌培养基对M9进行固体平板培养,发现添加无机盐硫酸锌或氮源硝酸铵的米糠培养基产生的色素圈为紫红色,优化后的米糠培养基为红色,大米培养基为橙红色,整体色素圈色泽、菌落正反面颜色与上一章节中的液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互印证。添加碳源甘露醇的米糠培养基和优化后的培养基菌丝稠密,适合红曲霉菌丝的生长发育。优化后的复合培养基最适合红曲霉菌落的生长,菌落直径最大,其对红曲菌丝的促进作用也最为明显,菌落直径于第9天最高可达6.60cm,是未添加任何外源因子的纯米糠培养基的2.06倍。添加硫酸锌、甘露醇和复合营养因子后对紫色红曲霉在米糠培养基上的生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硫酸锌培养基、甘露醇培养基、优化后复合培养基更适合紫色红曲霉M9菌丝体的生长发育。硝酸铵培养基和纯米糠培养基更有利于M9的无性繁殖,在米糠培养基上添加甘露醇和复合营养因子(硝酸铵、硫酸锌和甘露醇)后,显著促进了紫色红曲霉M9在米糠培养基上的有性生殖。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基质上产色素的特性,优化了以米糠为基质产色素的培养基组分,同时研究了以米糠为基质的生长繁殖,通过以上研究为生产多色调红曲色素,综合利用粮食副产物提高红曲色素产量提供了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烟草甲和烟草螟是烟草加工、储藏过程中最常见的害虫,其幼虫取食会对烟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有效检测及监测这两种储烟害虫幼虫的发生状态、预测虫情对于储烟害虫的科学治理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烟草甲、烟草螟3龄幼虫为研究对象,选取7种烟草品种、16种植物气味源和6种化合物气味源为供试材料,采用“自由选择法”、“陷阱”双向选择法和“Y”型嗅觉仪测试法筛选对两种储烟害虫幼虫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
在粮食储藏期间,储粮害虫的感染对粮食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尤其是隐蔽性害虫在粮粒内部进行为害,肉眼无法观察,极易爆发成灾,造成粮食的发热霉变,使粮食质量下降,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隐蔽性害虫的早期检测对于保证粮食品质,降低储藏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小麦中的隐蔽性害虫进行检测,通过X射线技术获取的高清图像信息,观察隐蔽性害
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Enderlein)属啮虫目(Psocoptera)、书虱科(Liposcelidae),是我国储粮行业中一种常见且极易猖獗的储藏物害虫,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发生最为严重。嗜虫书虱的化学药剂抗药性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双低”和“三低”储粮中的优势种群。有研究报道亚致死剂量的药剂防治会导致昆虫种群的生殖适应性提高。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已明确嗜虫书虱的卵黄
近年来,植物基食品(Plant-based foods)因其特性,成为消费者基于个人健康、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理念而选择的新饮食模式。植物奶和植物基蛋黄酱等植物基食品的生产促使越来越多的新原料走进消费者视野。大豆分离蛋白(SPI)是众多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可用于替代动物蛋白的最佳候选者之一,但其乳液构建能力差且在极端环境下不稳定。本课题研究天然SPI和不同物理处理SPI(热控大豆分离蛋白聚集体和大豆
多场耦合效应是近年来粮食储藏领域的研究理论热点,研究多场耦合条件下粮堆中的害虫分布、发生发展及粮食品质的变化,建立害虫部分和粮食品质与多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的模型对未来智能化粮食储藏管理和智能化粮情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和事件价值。粮食在储藏过程中,会受到储藏环境中物理场(如温度场、湿度场、气体场以及磁场等)和生物场(如虫、霉、粮食本身等)的影响,储粮害虫属于生物场,其在粮堆中的生长发育严重
黄色花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多种储藏物害虫,为探究其作为主要储藏物害虫的生物防治的潜能,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黄色花蝽进行了鉴定,比较了黄色花蝽在实验室和模拟仓内对储藏物害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黄色花蝽挥发物对储藏物害虫的胁迫作用的驱避行为反应,研究结果对制定利用黄色花蝽防治储粮害虫方案、开发新的储藏物害虫驱避剂和减缓储藏物害虫抗药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
磷化氢是当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储粮和其他耐储物品害虫的熏蒸杀虫剂,当前制约磷化氢有效使用的主要问题是害虫的抗药性严重发展。害虫对磷化氢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是杀虫不彻底有害虫存活。及时、客观评价杀虫过程中害虫死亡效果有助于保证熏蒸杀虫成功从而避免害虫抗性。目前磷化氢熏蒸的杀虫效果评价方法有熏蒸中检查设置的试虫笼以评价效果、熏蒸后取样检查杀虫效果等。熏蒸中检查设置试虫笼害虫存活状况的方法需要打开密闭环
表面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纳米医药潜力材料,它在功能性分子的生物递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MSNs潜在细胞毒性却仍未被广泛的研究和评估,这阻碍了其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内皮是人体最大的屏障也是分泌器官,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防线。然而MSNs这种纳米材料无论口服还是注射都无可避免地进入内循环系统,且直接接触内皮,因此研究这些
储粮害虫检测是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隐蔽性害虫检测相较于可见的常规害虫检测可更早掌握害虫发生情况以利于治早、治少、治了。检测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被视为隐蔽性害虫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现行的GB/T 24534.4-2009(ISO6639.4-1987)中用二氧化碳检测隐蔽性害虫的化学分析法和近红外检测法存在操作复杂、仪器价贵、检测缓慢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一种用于检测粮堆隐蔽性害虫的装置”的国家
双歧杆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典型肠道益生菌,研究双歧杆菌益生性能对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厌氧性质,对双歧杆菌的培养、研究和保存增加了难度。本文以耐氧菌株F16为出发菌株,对其乳酸产量、降胆固醇能力(1%、5%接种量,V/V)、耐酸性、耐胆盐性、对复合抗生素的抗性及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等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株具有显著的降胆固醇作用,为探讨其降解机制,实验测定了菌株F16产胆盐水解酶(B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