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简称ECL)是将电化学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一门现代分析技术。近年来,量子点因具有独特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优良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其在环境分析、生物大分子检测、荧光标记等诸多领域中显现出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各种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行为的研究及应用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合成及表征了Mn(Ⅱ)掺杂的CdTe量子点(Mn(Ⅱ)-CdTe QDs)和Mn(Ⅱ)掺杂的CdSeTe量子点(Mn(Ⅱ)-CdSeTe QDs)等亲水性量子点的基础上,一方面系统研究了这两种量子点以过硫酸钾作共发光剂在磷酸盐缓冲体系中,在玻碳电极上产生阴极电致化学发光的行为,同时探讨了其产生电致化学发光可能的原因,并基于间苯二酚和Ni2+分别对上述两个体系ECL的猝灭行为,探讨了将这两种量子点应用于环境分析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研究了Mn(Ⅱ)-CdTe QDs的荧光特性,并基于Ag+对该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具有较强的猝灭原理,构建了检测Ag+含量的荧光分析方法。本研究旨在发展具有良好的电致化学发光和荧光效率的量子点发光体系,拓宽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分析法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范围,并为实现环境物质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对量子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简单概述,重点介绍了金属掺杂型量子点的研究进展。其次,详细地阐述了电致化学发光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同时着重介绍了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及其应用。2、通过表面掺杂的方式合成了巯基乙酸(TGA)包裹的亲水性Mn(Ⅱ)掺杂的CdTe量子点(Mn(Ⅱ)-CdTe QDs)。对量子点的粒径、形貌、晶型以及光学特性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合成的量子点以K2S2O8为共发光剂在阴极的电致化学发光(ECL)行为。初步探讨了Mn(Ⅱ)-CdTe QDs-K2S2O8体系的ECL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间苯二酚对上述体系ECL的猝灭作用,初步建立了测定间苯二酚含量的ECL分析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体系ECL绝对猝灭强度与间苯二酚浓度在5.0×10-8~5.0×10-4 mol L-1范围内呈良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1.7×10-8 mol L-1。对浓度为8.0×10?6 mol L?1的间苯二酚标准溶液平行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3、研究了Mn(Ⅱ)-CdTe QDs的荧光特性,并基于Ag+对该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构建了简单测定Ag+含量的荧光分析方法。简单讨论了Ag+对Mn(Ⅱ)-CdTe QDs荧光产生猝灭的原因。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值与Ag+的浓度在3.0×10-8~1.0×10-6 mol 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1.0×10-8 mol L-1。对浓度为4.0×10?7 mol L?1的Ag+标准溶液平行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2%。用该方法对自来水样中的Ag+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介于97.5%~110.0%之间。4、合成了以巯基乙酸(TGA)为包裹剂的亲水性Mn(Ⅱ)掺杂的CdSeTe量子点(Mn(Ⅱ)-CdSeTe QDs),并对合成的量子点的形貌、粒径、晶型以及光学特性进行表征。考察了Mn(Ⅱ)-CdSeTe QDs-K2S2O8共发光体系在阴极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探讨了该体系的ECL反应机理。详细考察了Ni2+对上述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强度的猝灭行为,初步建立了简单测定Ni2+含量的ECL分析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体系ECL绝对猝灭强度与与Ni2+标准溶液的浓度在8.0×10?7~2.0×10?5mol L?1范围内呈良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2.7×10?7 mol L?1。对6.0×10?6 mol L-1的Ni2+标准溶液平行测定6次,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