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罗瑟姆曲线中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大量的新增人口和用地亟待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此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需求也极为迫切。当众多平原城市面临着单中心空间结构引起的严重交通拥堵问题时,这些城市纷纷公布了“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期治理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的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典型的山地多中心组团城市也出现了严重的拥堵问题。在这个问题迫切,解决方案未知的时期里,对交通拥堵状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着手点。是研究多中心组团式山地城市的拥堵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了解多中心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机制的前提。由于山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其交通拥堵特征与平原城市有明显不同。鉴于此,本文采用了时空间行为分析法和空间拓扑分析法,结合了人们出行行为的时空间特点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对山地城市交通拥堵形成过程及产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论文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拥堵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内环以内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借助互联网地图获取实时路况数据,从时空分布视角,探究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规律。总结了交通拥堵现象在月、周、天不同时间尺度下分布状况和空间聚集特征,动态地展示了渝中区拥堵现象的产生—扩散—聚集—消散的全过程,为揭示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机制作了表象直观的了解。论文从居民日常出行行为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特点的环境行为学视角去解释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产生时空聚集分布特征并探究了交通拥堵异常点判别方法。论文还通过构建城市的道路空间模型,采用空间句法的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组构特征,以量化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空间结构组合形式,并根据其整合度、选择度、深度及路网密度,对整个重庆市内环以内的区域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论文根据居民出行行为的时空间特征和道路空间的句法特征,结合交通拥堵现象的时空间特征,归纳出六种拥堵类型,并总结了其时间、空间分布、拥堵强度等特征。通过山地城市交通拥堵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分析城市中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并制定详细的空间优化策略和交通治理策略。论文通过分析得出山地组团城市中心组团的服务功能强化,周边组团生活性功能的不完善,以及组团间粘连式扩张是产生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城市生活性空间在数量和品质上的失衡状况,在生活性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日益显现。生活型交通流对通勤型交通流的干扰,是产生持续性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交通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山地城市“被动”形成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快了职住、休闲及消费空间的极化现象,造成城市中通勤、休闲生活行为空间在地域上的扩大。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手段和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拥堵现象演变特征和科学指导城市规划及交通管理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