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台湾公共艺术的发展正在向新类型公共艺术转移,公共艺术的设置场域也逐渐由城市街道转向社区,且强调民众参与的重要性,而与台湾公共艺术政策并行发展26年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也以一股特别的力量推动着台湾公共艺术的前进,公共艺术时常成为社区营造的一种方式。在政府机关的推行、艺术家的热情参与以及民众的配合下,台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社区公共艺术案例。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这类公共艺术实践,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在于将艺术作为一种中介和手段,其意义不仅在于公共艺术作品的生产,更在于过程中种种交往关系的建立和连接。而在交往关系的建立和连接中,公众参与是关键的因素。本文以台北宝藏岩国际艺术村为个案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思考,考察在台湾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具体条件和机制,分析当公共艺术介入社区时,其中政府、艺术家、民众三个重要角色如何建立互动关系,并揭示出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台湾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生存动力、政策发展、艺术激发等各方面因素孕育了民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土壤,在公共艺术的实际操作中,提供给民众参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宝藏岩国际艺术村这个案例里,透过民众的参与,使得艺术扮演的不再仅是美化环境的角色,同时也是引发思考、引起互动的媒介。这一过程中交织着政府、艺术家、民众三种力量的对立与对话、冲突与和谐、碰撞与期待,其引发的效益能够增加民众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社区的认同,但同样也因为各方期待不同,各自表述未必能形成共识,从而造成公共艺术实践的困境。本文认为,上述发现对大陆公共艺术发展也带来启示,大陆可以之为借鉴,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共艺术政策及民众参与机制,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意识,建设艺术介入社区的新模式,以期为大陆社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