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上海的一份全英文思想文化类杂志,其背后的《天下》同人圈子是精通中西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其中包括吴经熊、温源宁、林语堂、姚莘农、全增嘏、叶秋原、邵洵美等人。留学海外的教育背景和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情感和认知发生了改变,由此,他们在该份刊物上进行了有目的、有规模、有深度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和研究活动。《天下》同人所践行的译介活动其实是在世界主义情怀驱使下的文化实践。本论文以人文主义和世界主义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结合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文学的学科知识,全面梳理了《天下》月刊12卷本杂志及其相关史料,勾勒了刊物的创刊面貌,总结了刊物在中国古典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考察了《天下》同人阐释古典文学的路径和特征。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刊物原始材料和相关传记为底本,还原了《天下》同人聚合的真实面貌,考察了《天下》的创刊概况、创办宗旨和编辑策略,分析了刊物所载内容的特质,指出该份刊物中国古典文学译介这一领域的成就,并努力探寻《天下》同人的精神特质。第二章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具体考察了吴经熊、林语堂等人的译介活动。这种人文主义视角主要体现为吴、林二人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情人性的高度重视和细致描摹,以及对唐诗、《道德经》等古代文学作品的“超越东西方”式的解读。第三章探讨了《天下》月刊中对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的比较文学研究,笔者主要考察了在撰稿人自觉的比较意识的指导下,刊物所呈现出的国际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天下》月刊的文化实践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要完成他们的创刊宗旨“向西方介绍中国”,让关心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和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他们更注重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对本土传统文学进行世界主义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