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显示,在市场竞争形成的声誉机制作用下,金融中介发挥着资本市场中“信息生产”与“认证中介”的作用,声誉机制被认为是保证金融中介信息生产可靠性、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源泉。
2004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改革中引入保荐制,国内承销商在新股发行中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大增强,股票发行市场化运作的环境在不断地改进,这里我们不禁有个疑问,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国内的证券承销商是否在保证信息生产的可靠性和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承销商声誉机制运行的如何?国外IPO抑价研究发现,在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声誉机制作用下,承销商的声誉具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承销商声誉的高低会对IPO抑价产生影响,高声誉承销商承销股票的抑价水平相对较低,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本切入视角。据此,本文尝试对中国当前证券市场中的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关系展开实证检验,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承销商声誉机制问题。
首先,本文对声誉与承销商声誉的内涵、承销商声誉运行机制,承销商声誉计量方法、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为本文研究奠定实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然后,本文收集了2004年2月保荐制实施以后、至2006年12月31日截在沪深股市上市发行的162个IPO样本数据,以承销商的累计承销金额市场份额与累计承销次数市场份额作为衡量承销商声誉的分类指标,把样本承销商划分为高低声誉不同的两组,分别检验了两个不同年份、不同股票市场行情与制度环境下不同声誉等级的承销商所承销新股:IPO短期抑价率的差别性。实证结果发现在样本数据与检验方法的条件下,不同声誉等级的承销商所承销股票的抑价率并未有体现出显著的差别,其经济学意义在于,承销商声誉的高低尚未体现出对IPO抑价水平的显著影响,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承销商声誉机制尚未得到显著的体现。
根据实证的研究发现,在目前我国新股发行实行保荐制的环境下,证券市场中的承销商声誉作用尚未显著表现或者说承销商的声誉机制是弱化不显著的,对此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促进强化承销商声誉机制的策略最后,由于研究条件与精力所限,本文在如何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复杂的实际情况界定承销商声誉方面尚存在不足,这将作为自身研究工作完善的重点。同时此类研究在国内研究中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本文力求一种探索与创新,发现自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中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迅速壮大,机构投资者对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形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