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蚧轮枝菌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和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两种主要刺吸式口器的蔬菜害虫。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面积的不断增加,温室白粉虱、桃蚜的发生为害也呈上升趋势,化学防治难度加大了,同时出于人们对消费健康食品的需求,寻求新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利用昆虫病原真菌来防治这类蔬菜害虫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作为一种分布广泛昆虫病原真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已被用来控制多种虫害及植物病害。它最初被认为是同翅目蚜虫和蚧虫的病原菌,后来人们发现其寄主范围还包括蜘蛛、螨类和线虫。此外,蜡蚧轮枝菌还是植物锈病、白粉病和绿霉病的病原菌。 本论文开展了蜡蚧轮枝菌对桃蚜和白粉虱的致病性和在温室内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研究了温度和接种浓度对蜡蚧轮枝菌致病性的影响作用,在三个温度、五个浓度的条件下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p株系对桃蚜致病性,统计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LC50。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对桃蚜有很好致病性,温度、浓度都是影响蜡蚧轮枝菌致病性的因素。在23℃条件下,LC50为2.07×106孢子/ml;在30℃条件下,LC50为4.16×106孢子/ml;而在12℃条件下,Vp株系对蚜虫的致病性较差,最高致死率仅为18%。因此建议在低温条件下不宜用Vp株系来防治害虫。此外,比较了蜡蚧轮枝菌Vp株系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温室白粉虱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性较强。 将蜡蚧轮枝菌单孢分离,纯化培养后的株系用于针对桃蚜、温室白粉虱的株系筛选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定的蜡蚧轮枝菌的20个株系对温室白粉虱有较好的致病性,引起温室白粉虱的死亡率在48.79%~86.69%之间,LC50在6.01×104~1.93×107孢子/ml之间;其中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最强的株系是V4,LC50为6.01×104孢子/ml;V8致病性次之,LC50为6.43×104孢子/ml;而Vp株系对温室白粉虱LC50为2.91×105孢子/ml,相比之下筛选出的V4、V8的致病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最差的株系是V11,LC50为1.93×107孢子/ml。对比V4、V8、V11、Vp株系对白粉虱的致病时间,V8、Vp、V11株系致病时间较快,在接种后第三天出现感染的病虫。 测定了分离得到的18个蜡蚧轮枝菌株系对桃蚜的致病性,这些株系对桃蚜的致死率在34.16%~82.37%之间,LC50在2.45×104~7.70×1010孢子/ml之间。其中对桃蚜致病性最强的株系是:V15,LC50为2.45×104孢子/ml;V17、V14、V19次之,LC50分别为3.56×104、4.77×104、4.66×105孢子/ml;Vp株系对桃蚜的LC50为2.07×106孢子/ml,筛选得到的V15、V17、V14、V19的致病性比Vp株系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对桃蚜致病性较差的株系是:V6,LC50为7.70×1010孢子/ml。对比V15、V17、V14、V19、V6、Vp株系的致病时间,Vp、V15、V19、V6株系致病时间较快,在接种后第三天出现感染的病虫。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三巴票早里里里里里里里里三巴里里 蜡蛤轮枝菌的稳定性测定表明,其致病性比较稳定,但有变异的情况。对V。、V了、V,、V,。和V,,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其中4个株系V。、V7、V:。、V:9,它们的第4代和培养到第9代的株系的致病性没有显著性差异,致病性比较稳定性,但Vg株系有显著性差异。 从温室白粉虱的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分析,防治应以中上部叶的成虫、若虫为主要监测和防治对象;防治季节以冬末、春初为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关键时期.防治作物生长期,以株高约70厘米,12叶/株,着花期时就进行防治。 在温室对利用蜡蛤轮枝菌防治温室白粉虱的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v,,株系对温室自粉虱的三个虫态都有不同程度的虫口减退作用,对成虫、若虫和卵的最高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2.45%,25.09%,73.69%,而且蜡蚜轮枝菌对天敌丽蚜小蜂勘ca厂sjafo二口sa几乎没有致病性,可见该菌是一种具有很好潜能的生防菌。
其他文献
图案一词,蒙古语叫“贺乌嘎拉吉”,即盘羊的意思。透过蒙古族民间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民俗文化投射到民间艺术中的身影,即蒙古族民间图案的源头:图腾崇拜、生活实践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实现马铃薯甲虫持续的、长期的综合防治,保障中国马铃薯及其他作物的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评估新型的兼容性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