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历史小说是指现代作家根据自身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想象及建构,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现代叙事形式。现代历史小说因其特有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则是当代历史小说谱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浩明以晚清人物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旷代逸才·杨度》以及《张之洞》。本论文从唐浩明及其创作的小说切入,从社会视角、文化视角、历史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文学视角展开探讨与分析。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围绕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这一特定文学与文化现象,考察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追溯了在现代以来“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这三位一直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百年历史著述中评价标准的变化。同时,通过探讨新时期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路径以及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独特意义,指出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所蕴含的主体意识、思想内蕴、传统资源以及价值评判等多方面的意义。其次,通过回顾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史尤其是新时期唐浩明历史小说研究的历史,指出当前历史小说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与存在问题。最后,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细致的说明。论文第一章“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述唐浩明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社会思想的逐步解放推动了历史敏感题材在文学表现上的进一步松动,“文化热”与寻根思潮的兴起为唐浩明小说创作的民族文化表现提供了借鉴资源,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紧迫性为唐浩明的创作设置了宏阔的世界背景并提供了文化现代转化的文学表现的原动力。论文第二章“史传情结与对话精神”重点阐述唐浩明本人在历史小说创作上主体性的自觉,并将作家的这种主体自觉意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在敬畏真实的史学态度下进行合理虚构与想象的自由;二是坚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将文化担当精神贯穿于三部作品的创作之中;三是坚持对笔下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层面的分析与人性层面的对话。论文第三章“入世追问与文化重构”着重探讨小说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先是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中是如何表现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的,继而探讨在本土视野下唐浩明小说是如何弘扬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的,以及如何表现传统文化应对西方挑战时的近代转化与生存追问的。论文第四章“范式转化与经典传承”主要对唐浩明创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资源多方面借鉴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诸如对“史传文学”资源的充分借鉴、对古典小说资源的自觉传承以及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重点是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挖掘唐浩明历史小说对于传统文学资源的全面借鉴与创新发展。论文第五章“类型比较与风格异同”主要是基于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的视野,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同当代其他有影响力的典型作家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厘定唐浩明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具体内容是通过与二月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通俗化叙事方面的趣味差异;通过与高阳历史小说的比较,考察二者在晚清题材表现上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别;通过与刘斯奋历史小说比较,考察二者在文人题材历史小说上的异同。在结语部分,主要是立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大背景,综合上文内容,分析唐浩明晚清题材历史小说的典范性意义与创作经验推广的可能性,同时也正视其创作本身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包括思想内涵上的某些偏失、部分章节叙事艺术上的薄弱以及语言表达上的拘谨等等,以期为新世纪历史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