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一种可经 Tenon’s囊下注射的TA(曲安奈德)微球并对其表征进行研究,制备的TA微球可作为一种治疗慢性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缓释系统。Tenon’s囊下注射作为一种经巩膜给药的给药方式,需要适量的药物分子能够克服结膜循环清除率以达到一定的浓度梯度,使药物分子穿透巩膜到达视网膜和脉络膜。 方法:将TA作为模型药物,选用五种不同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组合:聚羟基乙酸P(LA:GA,50:50)和聚己内脂PCL、聚羟基乙酸P(LA:GA,75:25)和聚己内酯PCL、聚左旋乳酸己内酯P(LLA-CL,2.0)、聚左旋乳酸己内酯P(LLA-CL,1.0)、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共聚物P(LLA-TMC,2.0),运用低温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TA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载药量、XRD(X-射线衍射)和DCS(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研究。根据检测结果,选用 P(LLA-TMC,2.0)作为制备微球的材料,进一步进行体外释放研究和用经Tenon’s囊下注射的方式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估。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微球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载药量以及在体外释放中的药物浓度。将 P(LLA-TMC,2.0)/TA缓释微球与相同含药量的TA原料药注入灰兔右眼Tenon’s囊下,左眼不进行任何操作作为对照,进行眼安全性评估。在注射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28天,用裂隙灯观察兔眼结膜充血、房水闪辉情况及有无前房细胞。 结果:P(LLA-TMC)/TA微球载药量在30~35%之间。粒径为6~8μm,平均值为6.916±0.306μm。XRD结果表明微球中的TA仍保持着良好的结晶性能。体外释放实验中,与TA原料药相比,微球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性能,在最初的几周内药物释放缓慢,而在后期微球的药物释放浓度约为TA原料药的100倍(100天后)。起始阶段在眼内的低药物浓度可以减少高眼压、白内障等副作用的发生,而在之后释放中的药物浓度仍在治疗浓度范围内,从而延长了治疗时间。体内研究表明,微球可以通过25G针头经Tenon’s囊下注射,注入后仅第一周兔眼可以观察到轻度结膜充血,此后消失。 结论:我们成功制备出了P(LLA-TMC,2.0)/TA微球,并对其表征进行研究。在体外释放研究中,与TA原料药相比,P(LLA-TMC,2.0)/TA微球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性能。Tenon’s囊下注射允许重复给药且不会对血视网膜屏障造成损伤。同时,对慢性视网膜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能提供更长时间的有效治疗。因此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开发两联药物微球使此项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