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基内生非晶复合材料的室温变形行为及机理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晶合金在加载过程中因为局域化剪切带的形成,导致非晶合金室温下没有宏观塑性。为了提高室温塑性,内生树枝晶增韧的非晶基复合材料被相继开发出来。该类合金具有塑性大、强度高和制备工艺简单等特点。但是,室温拉伸变形屈服后,非晶复合材料主要表现为应变软化,导致该类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过早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典型的内生树枝晶非晶复合材料(Ti48Zr18V12Cu5Be17,原子比,%)被开发出来。应用纳米压痕技术结合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反演出了树枝晶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另外,根据内生树枝晶/非晶复合材料的拉伸行为,拉伸变形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1)弹性-弹性,(2)弹性-塑性,(3)塑性-塑性(加工硬化)和(4)塑性-塑性(应变软化)阶段。每个阶段的本构方程均被构建出来,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一致。因此,该拉伸模型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非晶复合材料的拉伸变形行为。根据拉伸变形模型,发现在变形过程中,两相的弹性模量对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冷轧实验,研究了树枝晶/非晶复合材料在变形过程中模量和硬度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树枝晶/非晶复合材料中非晶相的杨氏模量和硬度随着冷轧变形量增加而减小。然而,树枝晶相的杨氏模量保持不变,硬度先增加,随后保持不变。因为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非晶基体有自由体积的产生,所以非晶相的杨氏模量降低。树枝晶在变形前后原子间间距不会发生改变,导致杨氏模量基本保持不变。通过拉伸变形模型的理论预测,发现当非晶相和树枝晶相的杨氏模量相匹配时,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达到最大。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拉伸预变形实验。该实验能够保证两相模量趋于相近。研究表明预变形能够显著地增加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并且,强度也略微增加。预变形后导致非晶相中的自由体积增加,而自由体积的增加将进一步引发非晶相的杨氏模量降低,从而使非晶相和树枝晶相间的应力集中增加,最终,激发多重剪切带。剪切带的密度与非晶复合材料的塑性大小成正相关。所以,多重剪切带使得非晶复合材料塑性增加。杨氏模量的匹配为设计两相非晶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利用该方法,我们能够设计出室温塑性优异,加工硬化能力强的内生非晶复合材料。
其他文献
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不乏研究者.但不同的学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王子今立足于忠观念,王成立足于忠文化,而孔祥安、何雪芹的《中国传统忠伦理研究》青岛出版社2
期刊
2019年12月6-8日,由湖南文理学院主办、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华德文化的价值及影响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
期刊
随着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给消费者提供使之满意的价值,因此,对提供价值付出的成本进行控制越来
学位
论文中实验以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在试验原料中添加适量的烧结助剂Nano-TiO2和CMS,选用金属Ni和莫来石纤维(MF)作为增强增韧相,制备镍/莫来石纤维复合增韧氧化铝陶瓷基复合材料
苯酚是合成酚醛树脂、农药、染料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因应用广、用量大,而产生严重污染和危害。前期课题组分离筛选出两株可高效降解苯酚的菌株。一株是有邻/间两种开环裂解苯酚的途径,代谢中间产物复杂,矿化效率较低的施氏假单胞菌N2;另一株是仅通过邻位开环裂解苯酚,中间产物简单,矿化效率较高的红平红球菌FF。本论文旨在研究金属离子及其氮源等对该两菌株代谢、矿化苯酚时的特性,并研究其复配联合降解苯酚的特性,
学位
化学传感器又称化学探针,由于其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等众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化学传感器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变化来检测分析物,如改变吸收、发射、或氧化还原电位等特性。尤其是荧光检测,由于灵敏度高、易于可视化、响应时间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传感应用工具之一。化学传感器可以分为荧光化学传感器和磷光化学传感器,由于它们丰富、容易修饰的化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