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6756du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工在非农化过程中的充分就业和相关权益保障问题,而且涉及到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完成市民化的问题。随着市场化就业取向改革的进行和相关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从农民到城市农民工的非农化过程已无障碍,但从城市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市民化进程,依然举步维艰,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应当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由30%提高到70%的阶段,即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按照我国小康社会和初步现代化的战略要求,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将达到70%。也就是说,在未来40-50年内,将有8亿左右的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的方式遵循从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由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实现绝大多数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无疑将构成城市化的主流群体。因此,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态势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和现实认知,本文选择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为研究主题,目的在于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特殊发展规律,构建系统的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研究框架,以弥补经典的人口转移理论存在的不足,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设计和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和总体方略,探寻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路径,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主线,以城市(城镇)为主要研究区域,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视野,借鉴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手段,在对农民市民化、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客观描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特征,深刻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困境,初步设计了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目标和总体思路,并通过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制度环境的优化及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再造等战略路径,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提出了较为客观的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按照逻辑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由八章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理论基础、同类研究概述和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本文的研究方案。第二章,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概念的界定。对特定群体的全面、历史的认识,必须从历史关系中,将其作为一股历史流,放在特定的真实的背景中考察。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历史性的事物,需要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和研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而言,农民工市民化经历了由农民→农民工→市民的阶段性转化过程。为此,本章主要分析和界定了农民工、市民、市民化等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演化过程,凝练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高价化”、“二元化”、“半市民化”等现实特征,为系统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因、条件和经济社会效应分析。本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行为是其基于比较利益追求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经济动因;获得城市净期望综合收益是其市民化的理性动因,净期望综合收益越大,市民化倾向就越大。其次,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条件做保证,其中制度安排的稳定预期、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必要条件,而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和能力则是其市民化的主观内在条件。正是在主客观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农民工市民化才得以顺利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不仅可以改变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而且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农民工个人、农业农村和城市社会三方利益“多赢”的格局。第四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及现实困境。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不断流入和不断回流的动态的过程,若从时序变化来疏理这一历史进程,农民工市民化经历了非农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完全城市化等不同历史时期。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时代赋予的战略任务;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条件供给不足,使农民工市民化陷入拉力不足的城市化困境;退出难、进入缓慢、融合难的制度困境;“综合能力贫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困境。充分认识这些困境,是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和思路的现实依据。第五章,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本章首先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角度,设计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目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目标是:产业上的非农化、地域转移上的城市化、身份转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市民化等“四位一体”目标的统一。其次,制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则和思路。考虑农民工群体不断分化的实际,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效率优先和适度规模相结合、渐进模式和终极模式相统一、市场取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原则。以城市化为基础条件和载体、以制度环境的优化为关键和突破口、以教育发展和培训为途径,坚持机会创造、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上而下力量相结合,拉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第六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化战略选择。本章首先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城市化战略调整应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为取向,通过大中小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战略分流过度集中的人口流动。其次,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城市住宅业和现代流通服务业,注重城市之间纵向产业链的产业关系导向,培育城市非正规经济主体,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稳定就业机会。第七章,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建设与创新。本章首先分析了制度变迁的理论,包括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的临界和原则。其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内容,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应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的环节入手,进行农村退出的土地制度、城市进入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以及城市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居住和教育制度等制度建设和创新,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章,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培育。本章在简要分析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和社会资本培育的途径。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重在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设计、体系完善、模式选择、以及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三方担负责任机制的形成,全面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提高市民化的综合能力;同时,农民工社会资本培育,重在组织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拓展。通过多元组织力量的调动、农民工与市民交往融合的文化环境的营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自我投资意识的增强等途径,使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的同时,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其他文献
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于英国,完善于美国。1993年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而在商品房消费领域、食品消费领域作了特别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
<正> 当我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境来叙说农村青年国瑞这一段颇有些光怪陆离的人生阅历时,他的案子已经终结。通常的说法是画上了句号,书卷气的说法是尘埃落定。国瑞走上了自
期刊
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尿毒症,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肾功能慢性进行性损害,从而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代谢产物潴留,全身各系统受累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肾移植已成为目前慢性肾功能
在室内车间采用4种不同的投喂频率养殖龙虎斑幼鱼(47.6±5.2 g),分析和比较不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试验设S1、S2、S3、S4共4组,分别按照1、2、3、4次/d进行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基地之一,其为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高职院校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工作内容中,不仅仅是要做好其教育工作,还要为学生之后的就业做好指导工作,以
<正>今年,大庆气象局根据省局部署,赶在汛期来临之前,率先 完成了自动雨量站网的建设任务。 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动雨量站网选择放在各乡镇的屋顶及 距离乡镇政府较近的一些开
舞蹈表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人类的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是人类自我展示的一种重要手段,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包含这种丰厚的人文
本文通过字词教学、语法教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运用,对教材《发展汉语(初级上下册)》进行了课程设计,试图把传统教学理论与当代先进教学理论相结合,以达到提高我们汉
中国传统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以来就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以突出的图式特征与传统山水画及传统人物画并存,千余年来,虽然自然世界中的花草鸟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
音乐艺术的本体及创造根植于文化传统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之中,如哲学、宗教、心理、美学等,而哲学宇宙观(世界观)模式涵盖了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成为音乐艺术构成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