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resistanceGene1,MDR1) C3435T位点、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 NADPH:quinoneox ido-r eductase, EC.1.6.99.2]基因多态性,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患者对膀胱灌注化疗药物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的敏感性,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8例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行TUR-Bt术确诊的NMIBC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碱基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技术(sequence based genotyping,PCR-SBT)法检测患者GSTP1、MDR1、NQO1基因多态性,预测患者对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的敏感性,选择敏感性高的药物作为膀胱灌注药物,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分析GSTP1、MDR1、NQO1基因多态性检测对NMIBC患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选择的意义。结果1.28例患者NMIBC患者GSTP1、MDR1、NQO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1) GSTP1A/A基因型20例(71.43%), G/A基因型7例(25.00%), G/G基因型1例(3.6%);预期基因频率分别为70.44%、26.96%、2.6%;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χ~2=0.000, P=1.000),具有群体代表性。(2)MDR1C/C基因型7例(25.0%), C/T基因型19例(67.85%), T/T基因型2例(7.15%);预期基因频率分别为34.73%、48.41%、16.86%;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χ~2=0.336, P=0.562),具有群体代表性。(3)NQO1C/C基因型8例(8.57%), C/T基因型16例(57.14%), T/T基因型4例(14.3%);预期基因频率分别为32.65%、49.11%、18.2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规律(χ~2=0.016, P=0.899),具有群体代表性。2.28例MNIBC患者,均行TUR-Bt术,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随访9.5±2.7月,复发1例,复发率3.6%;表阿霉素膀胱灌注13例,丝裂霉素C灌注15例;以敏感性药物膀胱灌注的患者12例,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各6例,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复发;中度敏感性药物膀胱灌注患者16例,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C分别为7例、9例,随访期间出现1例复发,复发时间为随访第4个月,复发后再次行TUR-Bt术。3.膀胱刺激症状5例,血尿3例,均采取对症治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结论1. NMIBC患者膀胱灌注化疗前通过检测GSTP1、MDR1、NQO1基因多态性预测患者对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C的敏感性,选择敏感性药物化疗,能有效降低NMIBC复发率,此方法对NMIBC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性意义。2.本组人群GSTP1基因突变等位基因G频率明显低于其他种族人群;NQO1基因突变等位基因T频率及纯合子突变率较其他种族人群高;MDR1基因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其他种族人群。3.本实验采用检测患者外周血DNA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创伤小,可行性高。4.本研究因样本例数较少、随访时间有限,需加大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