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下调APE1活性抑制NNK诱导DNA损伤后AP位点的修复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w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脱嘌呤/脱嘧啶位点(AP site)是DNA损伤最常见的形式,通常由碱基切除修复途径修复,而APE1是该修复途径的一个重要成分;Bcl2是细胞内一重要的肿瘤蛋白,它的致癌活性因抑制多种DNA修复途径引起,包括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cl2能抑制NNK诱导剂的DNA损伤后产生AP位点的修复,但其机理仍不清楚,为了探索Bcl2抑制DNA损伤AP位点的修复的分子机理,进行Bcl2与APE1是否直接相互作用的研究。 方法:Westem Blotting检测Bcl2、APE1和X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单细胞电泳、定量检测AP位点来观察DNA损伤程度,免疫沉淀检测Bcl2蛋白和APE1蛋白,APE1蛋白和XRCC1蛋白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cl2、APE1蛋白的细胞分布情况及其变化,亚细胞结构分离提取蛋白观察Bcl2蛋白在细胞核及线粒体中表达水平及其变化,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观察Bcl2对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影响及其Bcl2的BH结合域的关系。BcI2SiRNA干扰技术观察Bcl2内源性表达被抑制后对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NNK诱导DNA损伤产生大量的AP位点,去掉NNK后未转染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AP位点数量逐渐下降,转染野生型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AP位点数量也在下降,但比前一组慢,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去掉NNK后未转染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DNA损伤在逐步修复,而转染野生型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DNA损伤后AP位点的修复受到抑制。NNK处理1小时后两组H1299细胞的细胞核均有拖尾现象,说明NNK可以使H1299细胞中DNA发生损伤;去掉NNK诱导剂后24小时观察发生未转染H1299细胞中DNA的细胞核未有拖尾现象现象,说明DNA损伤已得到修复,但另一组细胞中仍有部分细胞核有拖尾,说明DNA损伤仍有部分未得到修复,再次说明Bcl2蛋白对NNK诱导的DNA损伤后的修复有抑制作用。 用H2O2和NNK诱导DNA损伤后,免疫沉淀可以检测到Bcl2蛋白,说明Bcl2蛋白和APE1蛋白可以直接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看到红色的Bcl2蛋白和绿色的APE1蛋白在细胞核中积聚,叠加以后细胞核中出现橙色斑点,说明Bcl2和APE1蛋白在细胞核中直接相互作用。NNK处理1小时后,H460细胞的细胞核中Bcl2蛋白开始增加,3小时后达到最高,而线粒体中Bcl2蛋白没有变化,说明Bcl2蛋白在DNA损伤诱导下在H460细胞核积聚,核中Bcl2蛋白的增加并不是从线粒体中转移过来的。 APE1蛋白在所有肺癌细胞中均有较好表达,但内源性Bcl2蛋白仅在H69和H460肺癌细胞中表达。同位素法检测所有肺癌细胞中APE1的活性,发现H69和H460细胞中APE1活性明显比其它肺癌细胞中APE1活性低,说明有内源性Bcl2蛋白表达能抑制APE1的活性。用转染野生型Bcl2和缺失突变型△BH1、△BH2、△BH3.△BH4质粒的H1299细胞作免疫共沉淀发现仅野生型Bcl2组能检测到Bcl2蛋白,而其它缺失突变型组未能检测到Bcl2蛋白,说明Bcl2蛋白和APE1蛋白直接相互作用与Bcl2的四个结合域BH1、BH2、BH3和BH4都有关。对转染野生型Bcl2和缺失突变型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定量检测,发现野生型组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低,而缺失突变型各组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高;可以推断野生型Bcl2对APE1蛋白核酸内切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野生型Bcl2蛋白的四个结合域都有关,Bcl2蛋白的BH结合域的任一缺失都会导致Bcl2对APE1蛋白核酸内切酶活性和AP位点修复的抑制能力消失。各组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野生型组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明显低于缺失突变型各组。将纯化的野生型Bcl2和BH缺失型△BH1、△BH2、△BH3、△BH4蛋白进行体外试验,发现结果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将Bcl2siRNA转染到H460细胞组中发现Bcl2蛋白表达很低,而对照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未有改变;同位素法检测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结果发现Bcl2siRNA三组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升高,从而可以推断Bcl2蛋白可以抑制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 H1299肺癌细胞和转染野生型Bcl2质粒的H1299肺癌细胞中APE1和XRCC1两种DNA损伤修复蛋白均有比较高水平的表达,而Bcl2蛋白仅在转染野生型Bcl2质粒的H1299细胞中出现;DNA损伤诱导剂NNK处理后,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未转染的H1299细胞组中检测XRCC1蛋白,并且NNK处理后XRCC1增多,转染野生型Bcl2质粒的H1299细胞组中虽然也能检测到XRCC1,并且NNK处理后XRCC1也增多,但明显比前两组少很多,说明Bcl2蛋白可以干扰APE1和XRCCIDNA修复复合物的形成。将不同浓度的纯化Bcl2蛋白进行体外试验,发现随着纯化Bcl2蛋白浓度的升高,检测到的XRCC1越来越少,.说明纯化的野生型Bcl2蛋白体外能够抑制APEl/XRCC1的修复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DNA损伤后AP位点的修复。 结论:1.Bcl2能够抑制NNK和H2O2诱导的DNA损伤后产生AP位点的修复。 2.当NNK诱导DNA损伤时细胞核中Bcl2表达水平增加,但不是从线粒体中转移过来的。 3.Bcl2通过它的结合域与APE1直接相互作用下调APE1活性,有助于延缓DNA修复,造成遗传不稳定和肿瘤发生。 4.Bcl2蛋白能在体内外离解DNA修复复合物APE1/ XRCC1,从而抑制DNA损伤后AP位点的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31P MRS能量代谢变化与肝损伤指数(LDS)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1P MRS对急性肝损伤的检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别一次性接受5 Gy-20 Gy不同剂量辐射,在辐射后24h作血生化及31P MRS检测。按照LDS不同积分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组:轻度肝损伤组,LDS≤3U;中度肝损伤组,3U<LDS≤6U;重度肝损伤,LDS>6U。所有结果与1
学位
目的:  将有促进软骨细胞增值作用的TGF-β1与藻酸钙凝胶有机结合,探索组织工程合适载体,了解TGF-β1对体外培养的藻酸钙凝胶中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为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材料:  6周龄Wister大鼠(250g-300g),雌雄不限,(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高糖DMEM培养基(Gibco,美国);I型胶原酶(Sigma,美国);鼠尾胶原(杭州生友生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心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水平,分析TGF-β1、CTGF与CHD类型(紫绀型及非紫绀型)、心肌纤维化程度、年龄等的关系,探讨TGF-β1和CTGF在CHD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5例,其中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25例(非紫绀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0.5-9岁,平均
目的:肾纤维化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目前对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羟苯磺酸钙(安多明)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大鼠肾组织形态学、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羟苯磺酸钙延缓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羟苯磺酸钙治疗组10
目的:制作脂肪管模型模拟人体骨骼肌脂肪的分布状态,解释骨骼肌1H—MRS中脂峰的形态特征、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测定3T场强下,骨骼肌代谢物的驰豫时间值,以水为内部参照,实现骨骼肌代谢物的1H—MRS的定量分析。评估骨骼肌代谢物的1H—MRS的定量分析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论证骨骼肌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通过1H—MRS定量分析一组初发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MCL,初步判断中国人Ⅱ型糖
学位
目的:利用美国Agilent公司的Agilent sureselect富集液相芯片靶向序列捕获技术和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构建的HIVID方法对20种亚型的HPV在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进行检测,探讨该人群中HPV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特点,为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所获得40例既往显示HPV感染阳性的维吾尔族宫颈癌
学位
目的: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研究表明: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化疗治疗无可替代,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被视为标准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尽管新的化疗药物层出不穷,但晚期卵巢癌患者 5 年生存率仍得到有效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化疗耐药。本研究从卵巢癌化疗耐药这一临床实际出发,在本课题小组前期工作(在细胞水平证实氯化镧在体外可增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
学位
囊性肾癌(cystic renel cell carcinoma,CRCC)是指影像学中表现囊性改变或囊实性改变的一种肾脏肿瘤,属于一类特殊少见的肾细胞癌亚型,占所有肾癌的 10%-15%。囊性肾癌由于影像学特征表现复杂多样,与不典型及复杂性的肾囊肿往往难以鉴别,包括感染性囊肿、出血性囊肿及单纯分隔性囊肿等。因此在肾脏囊性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引起误诊而导致对患者的延误治疗,这
学位
目的:  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单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于我院骨科关节组住院治疗、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病人1
目的:探讨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清Dickkopf-1和Dickkopf-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16 年12月~2017 年6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定市第二医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固定术老年患者70例,分别采集患者术前1d及术后1、3、5d空腹静脉血样,检测血清中Dickkopf-1(后文简称Dkk-1)和Dickkopf-3(后文简称Dkk-3)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