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的活动主体问题为论题,是人的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主体视角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本质显现的独特视角。该研究从活动主体的哲学规定性、主体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活动主体的本质问题、尺度问题、价值问题、交往问题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活动主体问题,旨在培养活动主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才是人之为人的尊贵与崇高。而当今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主体性精神的充分发挥。所取得的新见解或新成果有:第一,从活动的历史考察中得出结论: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并进一步概括出:活动主体的哲学规定性。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经典原著出发,在批判旧哲学的“抽象的人”的理解中确立“现实的人”的内涵,指出“现实的人”固然是针对“抽象的人”提出的,但不等于不对人进行合理抽象。第三,对中哲、西哲、马哲各自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有重点地考察,并对当今研究人的本质问题较流行的比较的方法、综合的方法、亚里士多德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认识论中的“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方法”等进行一一剖析,弃暗投明,指出人的本质是不断生成中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第四,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三个尺度”著名论断的特点入手展开研究。提出了人的内在尺度有:人的需要、能力、功利、“前见”等;人的外在尺度有:客体尺度、介体尺度、环体尺度、制度文化尺度;并对二者有机统一的度的临界点之美进行实践上的理解。第五,从主体的主客体关系的理解中展示主体间价值复杂关系,择其重要之点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发挥。第六,对交往及其实质、交往主要形式——语言及其所携带的信息、意义的有效的交流的复杂过程、条件、交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旨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条件,克服障碍,达到有效的交往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