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k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事后救济程序,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自清末《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起,每次民事诉讼法的重新制定或修订都有再审程序的内容,最新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审判监督程序改革。尽管新的修正案对完善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解决当事人“申请再审难”,切实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规范申请再审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然而该修正案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我国民事再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再审制度仍然是问题重重,再审难、缠诉、涉诉信访频繁等现象仍会严重危害了我国司法的安定和权威,再审改革势在必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为提出全面有效的再审程序改革措施,不妨从重新认识我国现行再审程序入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分析现行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和主要功能,不难发现,我国现行再审程序是建立于监督权基础之上的一种监督程序。正是由于以监督权为基础,我国现行再审程序职权主义色彩浓重、偏向于对公正的追求。宥于我国现有司法状况和审级现状,我国再审程序偏向于对公正的追求是合理的,但是再审程序的超职权主义诉讼结构是不合理的,也是造成再审中诸多问题的根源。我国审判监督制度改造势在必行,但是在改革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改革目标,在民事诉讼中,再审程序是一建立在诉权基础上程序,是突破既判力的特殊程序,是以维护法的安定性为主要目标、有着严格的启动条件限制的补救程序。基于对再审程序本质的还原,并结合对我国审判监督程序问题的根源探索,转变再审程序的权力基础,在诉权基础上建立再审之诉,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利,方便当事人接近司法,是解决我国再审问题的首要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再审之诉是建立在我们目前审级、司法现状之上的一种过渡性程序,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在公正与法的安定性中更侧重于对公正价值的追求;二是在检察监督一时难以取消的情况下,再审之诉与抗诉制度并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再审之诉不是万能,再审之诉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诸如无法起到维护法的安定性的作用、如何规范当事人的申诉权这一宪法性权利、如何规范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等等。因此,将现行再审程序中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机关抗诉再审相分离,建立相对独立的再审之诉与抗诉监督程序,并且将抗诉监督作为再审之诉的后续程序,一方面可以规范当事人的申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限定申诉事由,让抗诉监督起到维护法的安定性的作用,弥补再审之诉的不足。这一方案或许是不成熟的,或许是不全面的,但是仅仅希望此种努力可以为我国再审程序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一种崭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的出发点在于转型期的中国,土地滥用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这一问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依旧坚持走土地国家所有制的道路。再加上强大的中央集权传统,让人很自然联想到国家对土
学位
2013年9月以来,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连续开展了为期4年的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治理”),2017年组织各地区开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房地产业的日益壮大,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商品房买卖、产权确认、业主维权
[教学内容]rn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78页内容.rn[教学目标]1.通过计数器直观操作,理解退位的原理,明确直观操作与抽象算理的联系,并进行正确计算.2.通过运用“学讲”
期刊
本文以在分布式平台下海量遥感图像数据的监督分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架设Hadoop平台对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Hadoop平台构建、Hadoop平台下的遥
在清末法律改革过程中,围绕“子孙违犯教令”条款的去留问题,曾经引发一场空前的“礼法之争”。对于这场争议的性质,以及它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早经前辈学者
学位
美国农民大卫·胡拉在2013年创造了28 560 kg/hm2的世界玉米高产纪录。在分析大卫·胡拉高产竞赛史的基础上,从土壤培育、选择品种、耕作栽培、运筹水肥、防治病害等方面研究
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长期有东北亚“锁钥”之称,在地缘战略上极为重要,长期是周边国家战略利益汇聚的焦点。其中,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居国家,地理、历史上与朝鲜维持战争或协力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新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