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隆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次大陆过度的缓冲地带。由于其显著的地缘条件,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青藏高原至南亚的大通道角色。本论文以吐蕃时期为研究时段;以吐蕃地方政权与唐朝、尼泊尔、印度等的交往为线索;选取唐蕃古道形成以及其延伸线吉隆道的开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事件及其标志性事件为例证,对唐朝、吐蕃及南亚诸国交往过程中,吉隆古道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证和阐述。吐蕃时期吉隆(芒域)古道是唐蕃古道的延伸和拓展,是唐与吐蕃、唐与南亚、吐蕃与南亚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反映。本论由绪论、三个章节、结语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概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唐蕃古道—吉隆段的早期历史”分两节“第一节吉隆(芒域)地理概况及远古历史”、“第二节唐蕃古道的早期雏形及形成”,从总体上对青藏高原的地貌及吐蕃之前的交通及历史进行阐述,为唐蕃古道及吉隆古道的开通作铺垫介绍。“第二章吐蕃时期吉隆古道的形成”分三节,“第一节吉隆古道是唐蕃古道的一部分”阐述了梁怀璥是经唐蕃古道而抵天竺的官方第一人;“第二节吐蕃时期逻些至吉隆道路的走向”阐述了“王玄策是沿雅鲁藏布江溯江而上,从萨嘎取道吉隆”而非“藏北线”之说。“第三节唐蕃古道“吉隆段”的方位路线”阐述了王玄策是依赤尊公主进藏时所走线路,即由吉隆镇?吉甫峡谷桥?缘定石?吉甫村?吉普园等路线出境的。“第三章吉隆古道的文化研究”分为四节,“第一节吉隆境内发现的唐代石刻‘大唐天竺使出铭’研究”是本章的重点所在。“大唐天竺使出铭”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吉隆官道说”的基础,所以本节分别从“‘大唐天竺使出铭’的解读”、“与‘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的研究”、“吉隆古道相关的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二节吉隆古道—唐朝使者出使天竺所经官道”、“第三节吉隆古道—佛教传入吐蕃的传法之道”、“第四节吉隆古道—迎娶赤尊公主的联姻之道”相继展开,分别阐述了吉隆古道是“官道”、“传法道”、“迎亲道”等观点。最后对全文作了深化和总结。吐蕃时期是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时期,吐蕃作为西藏地方政权,向西与南亚各国进行着密切的交流,引进先进的南亚文明;向东与大唐也有着深入的交融,引进大唐先进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唐蕃古道及其其西南延伸线—吉隆古道,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体现了自身东向文明发展的需要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