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水平力的微型种植体对幼犬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_dai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加载水平力的微型种植体对幼犬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为临床生长发育期儿童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提供一定的基础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选用6只6~8月的本地雄性幼犬(体重9~12kg)。随机选取下颌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第一周麻醉和口腔消毒后,拔除双侧下颌第三前磨牙(P3)。第六周在下颌第四前磨牙(P4)的颊侧、第一磨牙(M1)和第二磨牙(M2)的颊舌侧,龈下6毫米(mm)处分别植入微型种植体。第八周时用结扎丝制作牵引钩并用粘结剂固定在实验侧P2牙冠上,用链状橡皮连接P4颊侧种植体与牵引钩加力远中移动P2,力值80克;M1M2处颊侧两个种植体相互加力,舌侧两个也相互加力,力值80克。链状橡皮圈每3周更换一次,共12周。对侧下颌骨不种植为对照组。6只幼犬共植入30枚种植体。第二十周6只幼犬灌流固定处死,拍摄X光片,在标本上测量同一条幼犬两侧牙槽骨的长度以及对应部位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制作组织学标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骨形态学测量。结果:一.一般情况及X光片观察:30枚微型种植体中26枚稳定无松动,3枚微型种植体松动,1枚种植体脱落。部分种植体颈部周围有炎性反应,软组织增生。在X光片上观察P2远中移动受压侧根表面未见明显根吸收。二.用Windows SPSS 10.0软件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长度变化量的F值为2.26,而F0.05/2(5,5)=7.15,知P > 0.05,在α=0.05水平上,可以认为实验前后下颌骨两侧长度的变化量无显著性差异;宽度变化量的F值为1.33(P>0.05);高度变化量的F值为1.86(P>0.05),可以认为实验前后下颌骨两侧宽度、高度的变化量无显著性差异。三.幼犬实验侧P2均被远中移动,效果明显。四.组织学观察:部分微型种植体颈部软组织增生的部位可以看见大量炎症细胞和纤维细胞,其余的区域均未见到炎症细胞。不同的染色切片可以看到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之间有新骨形成;P2受压侧根表面有吸收发生,但仅限于牙骨质范围内。纵向非脱钙切片种植钉周围骨钙化面积结果通过用软件Image-Pro.Plus 4.5分析,本实验骨结合率(%)的总体均数的95%的可信区间为18.24±1.13%。五.暂时性微型钛钉种植体的拆除:微型种植体用配套的扳手很容易旋出。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1.加载水平力的微型种植体对幼犬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2.在生长发育期应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可以进行有效的牙齿移动。3.加载水平力的微型种植体与生长期颌骨可形成一定的骨性结合。4.微型种植体植入方法简单,容易取出。5.微型钛钉种植体植入时应该避开唇颊系带以及移动性较大游离牙龈,有利于减少局部炎症和保持种植体的稳定。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评价3种根管器械K-file、Protaper、Hero642的根管预备效果。材料与方法:选用新鲜拔除的成人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共15颗,45个根管(MBII不计)
为进一步说明天文像复原新方法——迭代位移叠加法的性质,对探测器的附加噪声在斑点干涉术、斑点掩模法和迭代位移叠加法中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斑点掩模法中,复
目的人根尖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apical papilla, SCAPs)具有成牙本质向分化、形成根部牙本质的潜能,在未发育完全的恒牙牙根部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
研究背景 临床上,残根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因为龋病,特别在后牙由于本身的形态结构复杂更容易发生病变而致残根。另一个途径是牙周病,多发生在多根牙,常因牙周骨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