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主题歌曲歌词概念与人际意义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以往届奥运会的七首英文主题歌曲歌词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概念意义中的及物性与人际意义上的语言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歌词是一种特殊的体裁,与诗歌相似而又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奥运会主题歌曲作为歌曲的次分类,通过精心筛选而得以确立,反映了主办国的人文特点,其语言必定具备有别于其他流行歌曲的特点。   本文从六种及物性过程的分布及趋势,语气系统中主语与限定成分的选定,情态的运用等方面对奥运会主题歌曲的歌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物质过程占主要地位,主要用于描述主办国希望运动员以及全人类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展示自我,在奥运会的竞技中或者人生中取得突出成绩,这些希望是动态的过程;其次是关系过程,主要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再次是心理过程,通过间接的过程表达对运动员能力的肯定。在人际意义方面,七首歌词中陈述语气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命令语气;在归一性方面,只用了一个否定形式;另外,情态的使用不多,不到全部小旬的20%。对具体用词的分析得出大部分的主语由三个人称代词实现“I”、“you”、“we”,它们同时也是及物性过程动作的发出者;而非人称代词作为主语则含有与奥运精神一致的积极寓意。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请求言语行为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以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对中美家庭成员的请求言语行为从起始行为语、中心行为语和修饰语方面入手进行系
本文拟探讨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首先作者将详细介绍前人的相关研究,再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其次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作者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并对将
对《觉醒》—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死向来有很多解读,但大致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她是觉醒了的。她为追求自由、独立与自我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是
学位
本文以丹尼尔·奥尔布赖特的5部文学评论著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奥尔布赖特对文学、音乐、视觉艺术与量子力学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奥尔布赖特的文学兴趣主要集中在莎士比亚戏剧、
杰克·伦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多部作品在美国乃至世界读者中深受欢迎。伦敦迄今最著名的作品是发表于1903年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伦敦将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