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由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修订发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于2007年7月起实施。在该标准中,水质指标由GB5749-85中的35项增至106项,修订了8项。其中对于浑浊度的标准从3 NTU提高到1 NTU的限值标准。这一标准的修订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同时也对供水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位于西北地区的银川贺兰山水厂在低温低浊时的运行状况,考虑到降低水厂运营成本和水质达标,在众多改善水质的深度处理技术当中,选择混凝药剂处理技术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本论文针对混凝药剂处理技术,从混凝机理分析入手,依据低温低浊水的特性,通过混凝烧杯试验,对比研究了几类混凝剂的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在低温低浊情况下,对混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沉后水浊度与混凝药剂投加量之间的关系,助凝剂对低温低浊水的净水效果的影响,最佳pH范围和再絮凝时间点等因素对低温低浊水处理的影响。实验室烧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贺兰山水厂寒冷气候的低温低浊水,沉后水浊度与混凝剂投加量成正比例关系,但低温低浊水质在混凝沉淀过程中会出现沉淀极限,到达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之后继续投加混凝药剂,则不会提升沉淀效率。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加量为6 mg/L,助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0.7 mg/L,助凝剂于絮凝开始后的3~6 min投加效果最好。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最佳pH范围为7.0~8.0。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试验用PAC的最佳投加量为6 mg/L,原水与滤池反冲洗回流水混合时,混凝特性无明显差别,只需在滤池反冲洗水混入原水时,对混凝剂的投加量进行微调。另外根据综合可变费用分析方程式可知,水处理工艺中的混凝、沉淀、过滤、反冲洗的效能都由沉后水的浊度来体现,且沉后水的浊度决定了给水系统的运行状况,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贺兰山水厂的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