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什8¼大震最大余震及续发强震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8月22日,我国新疆阿图什地区发生8?级大震,震中坐标为东经76.1°,北纬39.9°。大震之后,于同年8月31日新疆再次发生一个强震,对于这次地震一般认为是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最大余震,但也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对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震级的认识差异性较大,现有文献资料与目录说法不一,目前尚未见到详细而完整的考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对比了国内外对这次地震测定及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料,对此次地震的震级和震中数据进行了追溯和考证,通过对8月31日的地震与8月22日阿图什8?级大震的发震构造、等震线分布的相关分析及合理性论证,再对地名考证及震级测定演变史的等综合分析。考证后认为1902年8月31日发生在新疆阿图什地区的地震应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应为Ms7.0(+0.1)级,震中位置应为1902年阿图什8?级大震原震中(N39.9°,E76.1°)附近,最大可能是在主震震中北东东方向,具体坐标为N40.0°,E76.6°。1902年8月22日阿图什8?级地震发生94年后,于1996年3月19日在1902年8?级大震的原极震区内发生了一个6.9级的地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极震区发生如此高强度的地震,从一般的减震及免疫理论都是难于估计的。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中国再有与阿图什8?级特大地震发震模式相近的8级地震发生后,极震区内在百年时间内,能否也发生一个7级左右的地震?本研究对这个问题通过构造类比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了在主震相同类型构造的条件下,强余震与续发性大地震也相同的思路,以1902年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续发强震的特性,对同等孕震模式的1927年古浪8级地震与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续发性强震的发生可能性进行了拟比研究,着重研究点是在汶川8级地震上。在实现的具体技术途径上是对阿图什、古浪、汶川三次垂直逆断型M≧8的大地震的构造及地球物理背景场、孕震发震模式等进行了综合对比的研究,在这个对比的基础上又重点进行了余震活动程度差异性、断面破裂运动时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效应(Coriolis force effect)对余震能量释放程度的分析对比。在通过以上对比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后认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级地震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Ms8?地震有较高的构造相似度,因而认为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内,在未来百年建筑物预期寿命的时间内,不排除可能发生地面峰值加速度PGA≧0.3g的强震。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Gm)、血液烟曲霉IgG联合检测对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肺曲霉病患者74例,按照病理类
洞穴沉积物作为古气候重建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高精度定年、高分辨率连续记录等优势,可以提供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信息。在石笋丰富的气候代用指标中,δ13C记录因其
饱和土体液化是土动力学研究范畴的重要问题,与之相对应的关键问题包括残余变形与孔隙水压力两个方面,尤以二者的定量关联最为基本。这一关联,不仅是清晰理解土体液化现象根
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弹性参数对于岩性识别、储层物性预测、烃类检测至关重要。但是,常规的叠前反演不能直接获得杨氏模量、泊松比,通过纵、横波速度、密度间接求取的杨氏模量、
The impulsive motion of a dynamically stabilized robot—Gyrover, which is a single-wheel gyroscopically stabilized robot is studied. A method based on the D’Al
本文对中国东部江苏东海县安峰山一带的深源包体及其寄主玄武岩中Au、Mo、W含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到较系统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区地质特征以及Au、Mo、W的地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