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8月22日,我国新疆阿图什地区发生8?级大震,震中坐标为东经76.1°,北纬39.9°。大震之后,于同年8月31日新疆再次发生一个强震,对于这次地震一般认为是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最大余震,但也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对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震级的认识差异性较大,现有文献资料与目录说法不一,目前尚未见到详细而完整的考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对比了国内外对这次地震测定及历史记载的文献资料,对此次地震的震级和震中数据进行了追溯和考证,通过对8月31日的地震与8月22日阿图什8?级大震的发震构造、等震线分布的相关分析及合理性论证,再对地名考证及震级测定演变史的等综合分析。考证后认为1902年8月31日发生在新疆阿图什地区的地震应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应为Ms7.0(+0.1)级,震中位置应为1902年阿图什8?级大震原震中(N39.9°,E76.1°)附近,最大可能是在主震震中北东东方向,具体坐标为N40.0°,E76.6°。1902年8月22日阿图什8?级地震发生94年后,于1996年3月19日在1902年8?级大震的原极震区内发生了一个6.9级的地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极震区发生如此高强度的地震,从一般的减震及免疫理论都是难于估计的。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中国再有与阿图什8?级特大地震发震模式相近的8级地震发生后,极震区内在百年时间内,能否也发生一个7级左右的地震?本研究对这个问题通过构造类比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了在主震相同类型构造的条件下,强余震与续发性大地震也相同的思路,以1902年新疆阿图什8?级大震的续发强震的特性,对同等孕震模式的1927年古浪8级地震与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续发性强震的发生可能性进行了拟比研究,着重研究点是在汶川8级地震上。在实现的具体技术途径上是对阿图什、古浪、汶川三次垂直逆断型M≧8的大地震的构造及地球物理背景场、孕震发震模式等进行了综合对比的研究,在这个对比的基础上又重点进行了余震活动程度差异性、断面破裂运动时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效应(Coriolis force effect)对余震能量释放程度的分析对比。在通过以上对比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后认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级地震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Ms8?地震有较高的构造相似度,因而认为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内,在未来百年建筑物预期寿命的时间内,不排除可能发生地面峰值加速度PGA≧0.3g的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