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中的萌芽——论乔叟《坎特伯雷故事》的两重性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u0709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乔叟在欧洲中世纪文学进入现代文学的转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广泛借鉴了法国、意大利、拉丁文学传统,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开创了英国文学的传统。他诗歌艺术的杰出成就体现在《坎特伯雷故事》中。这首长诗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得尚处在中世纪的英国产生了现代文学的萌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阐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的独特内涵——双重性。无庸置疑,当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对乔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乔叟作为英国封建侍从,又尽量避免作品的思想与宫廷权贵发生冲突。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乔叟在作品里体现了他对人与上帝,今生生活与彼岸救赎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多种思想因素的结合,使《坎特伯雷故事》呈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本文第一章是对乔叟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从信仰、妇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主题内涵;第三章分析了《坎特伯雷故事》的艺术手法,从它的叙事框架和人物形象入手,阐释《坎特伯雷故事》的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色。
其他文献
看美国连续剧《绝望的主妇》,很多细节都忘了,却清晰地记得原本干练的主妇丽奈特,被3个顽皮小魔头折磨到几尽崩溃的样子。   她衣衫不整,身上的香水味被尿布和奶粉的腥气所淹没;她焦头烂额,面对3个孩子不断制造的麻烦常常是摁下葫芦起了瓢;她无法像别的女人那样优雅、从容,她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不得不使用药物来舒缓自己紧张的神经。   这不是一个完美母亲的形象,但却是那么真实,真实到让每一个做母亲的
现代汉语诗歌的视觉形式是研究利用建行技巧来设计诗歌文字排列,使诗歌呈现出多样的造型,以及“形”对现代汉语诗歌创作和阅读的重要影响。对现代汉语诗歌而言,分行是外观标
冲出厨房的女人曾经被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可如今,回归家庭的全职太太在生活里也不算少。和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全职太太不一样,她们中多数人并非有钱人的阔太太,也许老公只有一份非常普通的薪水。这些新全职太太们之所以选择回归家庭,除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外,一笔家庭经济账也算得十分精明。    积累财富歇口气  出生于1972年的刘雪霏,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网络管理,自从去年辞职后她就安心地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