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发现较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其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其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肿瘤的转移,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由于中晚期的肿瘤经常出现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而不是原发肿瘤。因此,尽早检测和抑制肿瘤转移是当前肿瘤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多种肿瘤中呈现过度表达,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也参与了肿瘤的转移和侵袭。 EMT(上皮间质转化)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移形能力的间质细胞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了极性,并失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和粘附能力。肿瘤细胞发生EMT可增强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从而使肿瘤形成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这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EGF(表皮生长因子)、TGF(转化生长因子)-β等都可诱导肿瘤细胞EMT的出现。 戊地昔布是第二代环氧化酶-2抑制剂,本实验研究戊地昔布对人食管癌TE-1细胞迁移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1.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EGF表皮生长因子(50 ng·ml-1)组、戊地昔布(50μmol·L-1)处理组、EGF+戊地昔布处理组。 2.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TE-1细胞的迁移能力。EGF刺激时间为24h,每组设6个复孔,分别取0h、24h拍照记录,将每组各自的0h与24h记录照片对比,计算细胞迁移率。 3.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检测TE-1细胞迁移能力,EGF刺激时间为24h,实验结束后,对细胞进行固定,染色处理,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照相,醋酸洗脱,并测量其570nm吸光度。 4.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E-1细胞Vimentin和N-cadherin,E-cadherin,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1.在50ng·ml-1的EGF(表皮生长因子)刺激后,TE-1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EMT样的形态变化,失去原来的鹅卵石样结构,细胞变得狭长,边缘伸出突起,细胞之间由原来的紧密连接变得松散,细胞间缝隙变大。 2.在细胞划痕试验中,对照组细胞在24h内迁移了84%。EGF刺激后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加快,几乎覆盖了整个划痕面积。戊地昔布可抑制未加增加EGF刺激的TE-1细胞的迁移速度,也抑制了EGF刺激组的TE-1细胞的迁移速度。 3.在Transwell小室试验中,结果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类似,EGF可明显促进细胞迁移,给予戊地昔布后,可明显降低未加EGF刺激的TE-1细胞的迁移速度和EGF诱导组的TE-1细胞的迁移速度。 4.EGF刺激可明显增加TE-1细胞Vimenti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戊地昔布作用可降低EGF刺激的Vimentin和N-cadherin的升高。 5.戊地昔布可降低未加EGF刺激组和EGF刺激组的MMP-2和MMP-9蛋白表达。 结论: 1.EGF可诱导TE-1细胞发生EMT样的形态学改变,并明显促进TE-1细胞的迁移,戊地昔布可抑制TE-1细胞的迁移。 2.戊地昔布可降低EGF诱导的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增高,但对E-cadherin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3.戊地昔布可抑制TE-1细胞MMP-2和MMP-9表达,可能是其抑制TE-1细胞的迁移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