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不出的罗网——乔治•爱略特小说悲剧意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本论文主要以乔治·爱略特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人物形象,对作家艺术世界中的悲剧意识予以探析。全文由五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对爱略特的创作历程进行简要梳理,在归结爱略特作品严肃的道德关怀特点的基础上,引出弥漫在其小说世界中的悲剧意识,结合评论对悲剧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简要介绍国内爱略特研究现状,指出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前两节从外部大环境和个人际遇出发,说明爱略特小说呈现浓重悲剧意识的原因。维多利亚时代各领域的改革、变化给人带来的迷茫感和悲凉感以及爱略特自身爱情婚姻上的特殊际遇促进了她忧郁、思虑的小说风格的形成。第三节在阐明爱略特的悲剧意识的本质之后分析了她的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并归结了其小说中悲剧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先分析爱略特在创作实践中如何运用预言、象征等手法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跟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结合起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在必然性。然后以“失误连连”的人物为中心,阐明人物行动和命运的蕴含的悲剧性。   第三章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解读爱略特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对爱略特小说创作的影响体现在她对自然强大力量的描写和对情节的处理上,反映了爱略特对因果必然律的遵循;第二节结合小说文本分析爱略特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工业文明不仅极大改变了人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人的精神状况,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成为被异化的人物悲剧性体验的根源。第三节将爱略特的悲剧意识与哈代的悲剧思想进行比较,明晰爱略特悲剧意识跟现实主义艺术结合的特点,并概要介绍了悲剧意识在20世纪小说中的发展。   结语:爱略特在小说世界中展现各类冲突,种种矛盾的罗网在悲剧性画面中交织,使读者在扼腕叹息之余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和人性的严肃思考。她的成熟之作表达了对源自悲剧性苦难的智慧和同情的一种信仰。她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主要是一种能确证她的社会历史观和表明小说责任理想的道德事物。  
其他文献
对库切来说,小说是各种话语竞争的场所,而不是某种支配叙事的程式性展开。他关注历史和现实被话语建构的特征,但是他不认为存在着一种可以不经受检验和质询的话语,不管是历史(话
汉语双音节典故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类颇具特色的词汇现象。它是经由典故历代传承的一种浓缩结构,由两个单音节词素组合而成,结构定型,词义高度融合。本文在研究中将汉语双音节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其小说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多重解读,从上世纪30年代萧红初登文坛并因《生死场》被命名为“抗日作家”开始,到20世纪50至70
教师自编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常规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很有意义的。下面谈谈我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在《村居》一课教学中的运用。一、创设情境《村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