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政治理论家。自《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来,她富有原创性与深刻洞见的思想就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了20世纪的政治哲学研究。她一生两次经历世界大战,并遭受纳粹集中营的迫害,这使她的政治思想始终聚焦于对20世纪政治灾难的回应。对极权主义罪恶问题的思考更成为其思想核心。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她提出了“根本恶”概念,这种极权主义制度的伴生恶消灭了人的复多性与特殊性,使人性成为多余,并且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围。但她于1961年参加了对纳粹官员艾希曼的审判后,对恶的思考发生了转变,提出了富有争议的“平庸的恶”。她认为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凶残,恶行的背后只是因为人们缺乏思考与判断,对命令和纪律的盲从取代了人的道德责任。恶的本质在于“无思”,并具有毁灭性的后果。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仍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警惕当今社会各种恶的泛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学界对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内涵、形成原因、消解路径三方面对“平庸的恶”做一深入分析,以期对现实能有有益的启示。本文论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阿伦特关于政治恶的思考从“根本恶”转向“平庸的恶”的过程,具体论述了二者的内涵、特征、关系以及这种转变的必然性。第二部分从公共领域的衰落和群众与暴民的兴起解释了“平庸的恶”发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社会领域的日益兴起使政治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压,产生了大量原子化的个人,这些孤单的群众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并逐渐丧失判断力,沦为“平庸的恶”的作恶主体。第三部分论述了阿伦特通过对心灵生活的考察,发掘了思考与判断的政治意义,并以此作为抵御“平庸的恶”的屏障。第四部分是对前面所论述的内容做一简要的总结与评价,并结合当今世界的现实说明阿伦特思想的现实意义。